头癣中医称“白秃疮”“肥疮”,多因湿热蕴蒸、虫毒侵袭或血虚风燥所致,与肝、脾、肺功能失调相关,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内服方剂调理脏腑,辅以外治法杀虫止痒,疗效显著,以下分证介绍常用方剂及配伍思路。
辨证论治与内服方剂
(一)湿热蕴结型
证候:头皮红斑、水疱,糜烂渗出,结黄痂,毛发折断,瘙痒剧烈,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
药物组成:萆薢15g,薏苡仁15g,黄柏10g,赤芍10g,丹皮10g,滑石10g,通草6g,苍术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
配伍思路:方中萆薢、薏苡仁利湿健脾为君;黄柏、苍术清热燥湿,赤芍、丹皮凉血解毒为臣;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滑石、通草渗湿利窍为佐使,若湿热甚,加龙胆草6g、栀子10g以清肝胆湿热;瘙痒甚,加徐长15g、苦参10g以加强止痒。
(二)血虚风燥型
证候:头皮干燥脱屑,毛发干枯易断,瘙痒时轻时重,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剂:消风散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12g,生地15g,何首乌15g,荆芥10g,防风10g,蝉蜕6g,苦参10g,胡麻仁10g,甘草6g。
配伍思路:当归、生地、何首乌养血润燥为君;荆芥、防风、蝉蜕祛风透疹为臣;苦参清热燥湿,胡麻仁滋阴养血为佐使;甘草调和诸药,若血虚甚,加鸡血藤15g、白芍12g以增强养血功效;皮肤干燥明显,加麦冬12g、玉竹10g以滋阴润燥。
(三)虫毒侵袭型
证候:头皮出现脓疱、结痂,毛发脱落,有特殊臭味,瘙痒难忍,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杀虫止痒,解毒燥湿。
方剂:苦参汤加减。
药物组成:苦参30g,蛇床子15g,白鲜皮15g,黄柏15g,川椒10g,地肤子15g,明矾10g。
配伍思路:苦参、蛇床子杀虫止痒为君;白鲜皮、黄柏清热燥湿为臣;川椒温中杀虫,地肤子祛风利湿,明矾燥湿解毒为佐使,若脓液多,加土茯苓15g、蒲公英15g以解毒排脓;结痂厚,加露蜂房10g以攻毒杀虫。
外治法辅助
内服方剂需配合外治以增强疗效,常用方法:
- 中药外洗:苦参30g、黄柏15g、白鲜皮15g煎水,待温后洗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适用于各型头癣。
- 外涂药膏:雄黄膏(雄黄、氧化锌、凡士林)或硫磺软膏,涂于患处,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虫毒型。
注意事项
-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辣椒、花椒)、油腻(肥肉、油炸)、发物(羊肉、海鲜),少饮酒,多食健脾利湿之品(薏苡仁、山药)。
- 个人卫生:避免搔抓,防止扩散;帽子、毛巾、梳子等物品需煮沸消毒,不与他人共用。
相关问答FAQs
Q1:头癣中医治疗一般多久能见效?
A:头癣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及体质而异,湿热型若及时治疗,通常2-4周瘙痒减轻、鳞屑减少;血虚风燥型病程较长,需4-8周养血润燥后症状改善;虫毒侵袭型配合杀虫药,3-6周可控制感染,建议坚持治疗,避免中途停药以防复发。
Q2:头癣治疗期间饮食上有哪些禁忌?
A:中医认为头癣多与湿热、风毒相关,需忌食助湿生热、动风发物,如辣椒、花椒、羊肉、狗肉、韭菜、海鲜等;避免饮酒,酒性湿热易加重病情,可多食健脾利湿(薏苡仁、赤小豆)、养血润燥(黑芝麻、桑葚)之品,辅助调理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