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损伤,中医称之为“水火烫伤”,认为其病机为火热毒邪侵袭人体,损伤皮肤肌肉,导致局部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严重者可耗气伤阴、内陷脏腑,中医治疗烧伤注重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通过内外合治、分期调理,在减轻疼痛、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烧伤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烧伤的病位在皮肤,与心、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火热毒邪为致病之因,轻则伤及皮毛,重则深入营血,导致气阴两伤,清代《外科正宗·烫疮论》指出:“烫疮由火毒之气,伤于肌肉而成,轻者为烫,重者为伤。”治疗上需根据烧伤程度(轻、中、重)、病程(早期、中期、后期)辨证施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生肌敛疮”为基本原则,兼顾局部与整体。
辨证分型与内治法
中医将烧伤分为轻、中、重三型,结合病程阶段,内治法各有侧重:
轻度烧伤(Ⅰ°-浅Ⅱ°,面积<10%)
证型:火毒伤津证
症状:皮肤红肿热痛、干燥,或有水疱,伴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生津养阴。
代表方剂:清营汤加减(犀角或水牛角、生地、玄参、麦冬、金银花、连翘、黄连)。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生地、麦冬养阴生津;赤芍、丹皮凉血活血。
中度烧伤(深Ⅱ°,面积10%-30%)
证型:热入营血证
症状:皮肤红肿、水疱破溃、创面渗液,伴烦躁不安、口渴尿黄、舌绛苔少、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护阴。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犀角、生地、赤芍、丹皮、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常用药:加用石膏、知母清气分热;太子参、石斛益气养阴。
重度烧伤(Ⅲ°,面积>30%或伴休克)
证型:气阴两竭证/热毒内陷证
症状:创面焦黑、疼痛剧烈或痛觉消失,伴神昏谵语、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紫苔黑、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休克期)或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感染期)。
代表方剂:休克期用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感染期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
常用药:静脉给予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以益气固脱,配合清热解毒中药(如鱼腥草、蒲公英)控制感染。
后期(创面修复期)
证型:气血亏虚证/瘀阻络滞证
症状:创面愈合缓慢、肉芽苍白,伴乏力、纳差,或瘢痕增生、刺痛。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生肌或软坚散结。
代表方剂:八珍汤(益气养血)或桃红四物汤加味(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瘢痕增生者用消瘢汤(丹参、赤芍、三棱、莪术)。
外治法:中医特色的核心环节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烧伤的关键,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剂型与药物,遵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原则:
清创阶段
方法:先用生理盐水或银花、甘草煎液(金银花30g、甘草15g,煎水冷却)清洗创面,去除异物及腐皮,水疱较小者保留疱皮,大水疱低位穿刺引流,保留疱皮覆盖创面。
药物外治(常用剂型与方药)
剂型 | 适应症 | 常用方药与功效 |
---|---|---|
油剂 | 轻度烧伤、湿润创面 | 紫草油(紫草、当归、地黄):凉血活血、润肤生肌;麻油调大黄粉:清热解毒。 |
膏剂 | 中度烧伤、渗液较多 | 烧伤膏(地榆、大黄、冰片、炉甘石):清热止痛、收敛生肌;湿润烧伤膏(MEBO,含黄连、黄芩):活血化瘀、促进愈合。 |
散剂 | 腐肉较多、感染创面 | 青黛散(青黛、石膏、滑石):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珍珠散(珍珠、炉甘石、血竭):敛疮生肌、减少瘢痕。 |
酊剂 | 早期红肿热痛 | 虎杖酊(虎杖、地榆):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用于未破溃创面)。 |
其他特色疗法
- 暴露疗法:头面、会阴等部位创面暴露,保持干燥,促进结痂,适用于小面积烧伤。
- 包扎疗法:四肢关节等部位创面用中药油纱或膏剂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2次,保护创面,减少疼痛。
- 艾灸疗法:后期创面愈合缓慢者,隔姜灸足三里、关元穴,温阳益气,促进气血运行。
护理与调摄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烧伤护理需注重:
- 饮食调理:早期(1-3天)予清淡流食(如梨汁、西瓜汁、绿豆汤)清热生津;中期(4-10天)予半流食(如山药粥、莲子羹)益气养阴;后期(11天以后)予高蛋白饮食(如瘦肉、鱼肉、黑豆)促进修复,忌辛辣、发物(如羊肉、辣椒)。
- 情志调护:烧伤患者易焦虑,需疏导情绪,避免“怒伤肝”影响气血运行,可配合听音乐、冥想等放松疗法。
- 环境管理:保持病室通风,温度适宜(22-25℃),避免外邪侵袭(如风寒)。
注意事项
- 中西医结合:重度烧伤伴休克、严重感染者需及时西医抢救(如补液、抗感染),中医作为辅助治疗,不可替代西医急救措施。
- 辨证用药:外用药需根据创面情况调整,如感染创面增加清热解毒药(如黄连、黄芩),渗液多加收敛药(如五倍子、枯矾)。
- 避免刺激:创面避免搔抓、压迫,瘢痕增生者可穿戴弹力套,配合中药熏洗(如伸筋草、透骨草、红花煎水熏洗)。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烧伤适合哪些程度的损伤?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
A:中医治疗轻、中度烧伤(Ⅰ°-深Ⅱ°,面积<30%)效果显著,可控制疼痛、促进愈合,减少瘢痕,但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①Ⅲ°烧伤(皮肤焦黑、苍白或皮革样变);②烧伤面积>20%(成人)或>10%(儿童);③伴休克(如意识模糊、四肢冰冷、血压下降);④面部、手部、会阴等特殊部位烧伤,易影响功能;⑤创面出现脓液、恶臭等感染迹象。
Q2:中医外治法涂抹药物后,创面出现红肿加重、疼痛加剧,是否正常?
A:部分中药(如含大黄、黄连的药物)初期可能有轻微刺激感,但若红肿、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皮疹、渗液增多,可能是药物过敏或创面感染,需立即停药,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外用药需从小面积试用,确认无过敏后再大面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