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或便意频但排出不畅的一种病症,其病因病机多与燥热内结、津亏肠燥、气机郁滞、阳虚寒凝等相关,治疗需辨证论治,选用不同功效的中草药以达通便之效,以下从中药分类角度,详细介绍常用于治疗便秘的中草药及其应用。
润下药:适用于肠燥便秘,性味多甘平或甘凉,能润肠通便,药力较缓
润下药主要通过富含油脂或滋阴生津的成分,增加肠道津液,软化粪便,促进排出,适用于年老体虚、产后、病后津亏或热病伤津所致的肠燥便秘。
火麻仁
-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 功效:润肠通便,为“润肠通便要药”,富含脂肪油(约30%),在肠道分解后产生脂肪酸,刺激肠壁,促进蠕动,同时润滑肠道。
- 主治:适用于老人、产妇及体虚者的肠燥便秘,常与杏仁、枳实等同用,如《伤寒论》麻子仁丸。
-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打碎入药。
- 注意事项:便溏者不宜用;过量可能引起腹泻。
郁李仁
-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含苦杏仁苷、脂肪油,既能润肠,又能促进肠道蠕动,兼能利水,适用于水肿、腹水兼便秘者。
- 主治:肠燥便秘、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常与火麻仁、杏仁等同用。
- 用法用量:煎服,6~12g,打碎入药。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小便不利者可配伍利水药。
杏仁
- 性味归经: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 功效:降气止咳,润肠通便,含脂肪油,苦杏仁苷水解后产生氢氰酸(小剂量),能抑制咳嗽中枢,同时润滑肠道,适用于肠燥咳嗽兼便秘者。
- 主治:肠燥便秘、咳嗽气喘,常与火麻仁、枳实配伍。
- 用法用量:煎服,3~10g,打碎入药;入煎剂宜后下。
- 注意事项:过量或生用可能引起氢氰酸中毒,需控制剂量;阴虚咳嗽、大便溏泻者忌用。
蜂蜜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脾、大肠经。
- 功效: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含葡萄糖、果糖、有机酸等,能润滑肠道,调节肠道菌群,适用于体虚便秘、肺燥咳嗽。
- 主治:津亏肠燥便秘、肺虚久咳、脘腹疼痛,可冲服(20~30g/次)或煎汤送服其他药物。
- 用法用量:冲服,15~30g;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痰湿内盛、脘腹胀满、便溏者忌用;不宜用沸水冲服,以免破坏营养成分。
攻下药: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药力峻猛,中病即止
攻下药多为苦寒之品,能泻下通便,清除实热积滞,适用于宿食积滞、实热便秘、热结旁流等症,体质虚弱、孕妇及月经期女性慎用。
大黄
-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 功效:攻下积滞,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含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等),能刺激肠黏膜,促进蠕动,同时有抗炎、止血作用。
- 主治:实热积滞便秘、热结便秘(高腹胀满、苔黄燥)、热毒疮疡、瘀血阻滞,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 用法用量:煎服,3~10g(后下,泻下力强);入丸散剂0.5~2g;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孕妇、月经期、哺乳期女性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长期服用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
番泻叶
-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 功效:泻下导滞,含番泻苷A、B,在肠道分解为大黄酸蒽酮,刺激肠黏膜,促进蠕动,作用较缓和。
- 主治: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单用开水泡服(3~6g)即可。
- 用法用量:泡服或煎服,2~6g,后下。
- 注意事项:过量可引起腹痛、呕吐;孕妇、肠梗阻、肠道肿瘤者忌用;不宜长期服用。
芦荟
-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 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含芦荟大黄素苷,泻下作用强,兼能清肝火,适用于肝火旺兼便秘者。
- 主治:热结便秘、肝经实火(头痛、目赤、烦躁)、小儿疳积,常与朱砂同用(如更衣丸)。
- 用法用量:入丸散剂,1~2g;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不宜过量,可能引起腹痛、盆腔充血。
行气润肠药:适用于气滞便秘,能行气导滞,润肠通便
气滞便秘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大肠传导失司,症见腹胀痛、欲便不得、嗳气频作,需行气与润肠并举。
枳实
- 性味归经:苦、辛、酸,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含挥发油、黄酮类,能增强胃肠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蠕动,适用于气滞腹胀便秘。
- 主治:气滞便秘、积滞腹痛、痰阻胸脘痞满,常与厚朴、大黄同用(如大承气汤)。
- 用法用量:煎服,3~10g,麸炒后药性缓和。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脾胃虚弱、无积滞者忌用。
厚朴
-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含厚朴酚、和厚朴酚,能抑制肠道平滑肌痉挛,促进胃肠蠕动,适用于湿阻气滞便秘。
- 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常与枳实、大黄配伍。
- 用法用量:煎服,3~10g,姜制后可减其温燥之性。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津液亏耗、脾胃虚寒者忌用。
莱菔子
-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脾、胃、肺、大肠经。
-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含脂肪油、挥发油,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排除肠道积气,适用于食积气滞便秘。
- 主治:食积腹胀、便秘、咳嗽痰多,单用炒熟研末服,或与山楂、麦芽同用。
- 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
- 注意事项:不宜与人参同用;气虚者慎用。
养血润肠药:适用于血虚肠燥便秘,能补血养阴,润肠通便
血虚便秘多因阴血亏虚、肠道失润,症见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头晕,需补血与润肠结合。
当归
-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功效:补血活血,润肠通经,调经止痛,含挥发油、有机酸、多糖,能促进造血功能,增加肠道津液,适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 主治:血虚便秘、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跌打损伤,常与熟地、白芍同用(如四物汤),或配火麻仁、桃仁。
- 用法用量:煎服,6~12g;酒制可增强活血作用。
-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便溏者忌用;孕妇慎用(活血作用可能引起流产)。
何首乌
-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 功效:补益精血,润肠通便,截疟,解毒,含蒽醌类(大黄酚)、卵磷脂,能促进红细胞生成,润燥通便,适用于精血亏虚便秘。
- 主治:血虚肠燥便秘、须发早白、肝肾精亏,常与当归、黑芝麻同用。
-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制用补益力强,生用润肠通便力佳。
- 注意事项:大便溏泄者不宜用;生首乌有毒性,需炮制后使用。
黑芝麻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大肠经。
-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含脂肪油(约55%)、维生素E、卵磷脂,能润滑肠道,滋养肝肾,适用于精血不足肠燥便秘。
- 主治: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肠燥便秘,可炒熟研末冲服(9~15g/次),或与桑叶、胡桃仁同用。
- 用法用量:煎服,9~15g;炒用或入丸散剂。
-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忌用;肠滑腹泻者慎用。
温阳通便药:适用于阳虚寒凝便秘,能温阳散寒,润肠通便
阳虚便秘多因肾阳不足、阴寒内盛,肠道失于温煦,症见大便艰涩、畏寒肢冷、腹中冷痛,需温阳与通便并用。
肉苁蓉
-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含生物碱、多糖、甘露醇,能增强肠蠕动,促进排便,适用于肾阳虚便秘。
- 主治:肾阳虚衰、精血亏虚、肠燥便秘,常与锁阳、当归同用(如济川煎)。
-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用大枣去核蒸熟切片(“肉苁蓉枣”)可减其温燥之性。
-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实热便秘者忌用;肠胃有实热、大便溏泄者慎用。
锁阳
-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大肠经。
-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含锁阳苷、三萜类,类似肉苁蓉,能温阳润肠,适用于阳虚便秘、腰膝酸软。
- 主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肠燥便秘、阳痿遗精,常与肉苁蓉、火麻仁配伍。
-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用;脾虚泄泻、实热便秘者慎用。
硫黄
- 性味归经:酸,热;有毒,归肾、大肠经。
- 功效: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含硫,内服后能在肠道释放硫化氢,刺激肠黏膜,促进蠕动,适用于阳虚冷秘(老人虚冷便秘)。
- 主治:阳虚冷秘、虚喘、疥癣,内服1~3g,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
- 注意事项:有毒,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可久服;孕妇忌用;阴虚火旺者忌用。
中草药治疗便秘的配伍应用与注意事项
便秘病因复杂,临床常需根据虚实寒热配伍用药:如气虚便秘配黄芪、党参(补气行便);血虚便秘配当归、熟地(补血润便);阴虚便秘配玄参、麦冬(滋阴通便);热结便秘配芒硝(软坚泻下),使用中草药需注意:
- 辨证论治:实热便秘用攻下药(如大黄),虚寒便秘用温阳药(如肉苁蓉),避免虚虚实实。
- 中病即止: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如甘遂、大戟)不宜久用,以免损伤正气。
- 特殊人群禁忌:孕妇慎用大黄、番泻叶、桃仁等活血攻下药;儿童、老人用量宜减。
- 饮食调理:服药期间多食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配合腹部按摩以助排便。
中草药治疗便秘的分类及常用药物表
类别 | 药物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润下药 | 火麻仁 | 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 润肠通便,适用于肠燥便秘 | 10~30g,打碎入药 | 便溏者忌用 |
郁李仁 | 辛、苦、甘,平;归脾、大肠经 |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便秘 | 6~12g,打碎入药 | 孕妇慎用 | |
攻下药 | 大黄 | 苦,寒;归脾、胃、大肠经 | 攻下积滞,清热泻火,适用于实热便秘 | 3~10g,后下 | 孕妇、月经期忌用 |
番泻叶 | 甘、苦,寒;归大肠经 | 泻下导滞,适用于热结便秘 | 2~6g,泡服或后下 | 不宜长期服用 | |
行气润肠药 | 枳实 | 苦、辛、酸,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 破气消积,适用于气滞腹胀便秘 | 3~10g,麸炒用 | 孕妇慎用 |
养血润肠药 | 当归 |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便秘 | 6~12g,酒制增强活血 | 湿盛中满者忌用 |
温阳通便药 | 肉苁蓉 | 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 补肾阳,润肠通便,适用于阳虚便秘 | 10~15g,枣制减燥 | 阴虚火旺者忌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中药治疗便秘多久见效?
答:中药治疗便秘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便秘类型、病程长短、用药是否对证及个体差异相关,一般而言,润下药(如火麻仁、蜂蜜)及行气润肠药(如枳实、厚朴)对轻中度便秘,若辨证准确,服用1~3天即可改善症状;攻下药(如大黄、番泻叶)起效较快,通常6~12小时即可排便,但仅适用于实热便秘,不可久用;养血润肠药(如当归、何首乌)及温阳通便药(如肉苁蓉)需调理脏腑功能,起效较慢,一般需连续服用1~2周,若用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问:便秘长期吃中药会依赖吗?
答:是否依赖与用药种类和是否辨证相关,短期、对症使用中草药(如润下药、行气药)一般不会产生依赖,但若长期滥用攻下药(如大黄、番泻叶)或刺激性泻药,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肠道敏感性降低,形成“泻药依赖”,停药后便秘加重,养血润肠药(如当归、黑芝麻)、温阳通便药(如肉苁蓉)等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便秘,长期使用(在医生指导下)通常不会依赖,反而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建议便秘患者先明确病因,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泻药,同时配合饮食、运动及生活习惯调整,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