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中医称为“口僻”“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食物易滞留患侧齿颊间等,中医认为,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肉失养而成,临床常见风寒袭络、风热阻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等证型,治疗以祛风通络、调和气血为主,以下介绍不同证型的中医治疗偏方及综合调理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与偏方应用
(一)风寒袭络证
辨证要点:多在受凉后发病,面部拘急麻木,恶风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内服偏方:桂枝汤加减
组成:桂枝9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4枚,甘草6g,防风9g,僵蚕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连服5-7剂。
方解:桂枝汤调和营卫,防风、僵蚕祛风散寒通络,生姜温中散寒,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效。
外用偏方:川芎白芷熏洗方
组成:川芎10g,白芷10g,羌活10g,桂枝10g,细辛3g。
用法:以上药物加水500ml煎煮,取药液趁热熏蒸患侧面部,待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患侧,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连用7天。
注意:细辛用量不宜过大,皮肤敏感者可减少细辛用量,避免烫伤。
针灸配合:取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穴,风池、翳风用平补平泻法,合谷、太冲用泻法,地仓、颊车透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二)风热阻络证
辨证要点:发病前多有咽痛、发热等症,面部灼热感,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通络。
内服偏方: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2g,桔梗6g,薄荷6g(后下),竹叶6g,生甘草6g,僵蚕6g,全蝎3g(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连服5-7剂。
方解:银翘散疏风清热解毒,僵蚕、全蝎祛风通络,共奏疏风清热、解毒通络之效。
外用偏方:薄荷菊花冷敷方
组成:薄荷10g,菊花10g,桑叶10g,金银花10g。
用法:以上药物加水500ml煎煮,取药液放凉后用纱布浸湿,敷于患侧面部(避开眼周),每次15分钟,每日2次,连用7天。
注意:冷敷温度以10-15℃为宜,避免过冷刺激面部肌肉。
针灸配合:取曲池、外关、合谷、地仓、颊车、阳白穴,曲池、外关、合谷用泻法,地仓、颊车、阳白透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三)风痰阻络证
辨证要点:面部麻木明显,胸闷痰多,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解痉。
内服偏方:牵正散合二陈汤加减
组成:白附子6g(先煎),僵蚕6g,全蝎3g(研末冲服),半夏9g,茯苓12g,陈皮6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连服7-10剂。
注意:白附子有毒,需先煎1小时以上,全蝎研末冲服可增强药效,孕妇及体质虚弱者慎用。
外用偏方:胆南星白芥子散
组成:胆南星10g,白芥子10g,僵蚕6g,冰片1g(研末)。
用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用蜂蜜调匀成糊状,敷于患侧地仓、颊车、下关穴,每次敷2-3小时,每日1次,连用7天。
注意:皮肤破损处禁用,敷药后出现红肿、瘙痒者立即停用。
针灸配合:取丰隆、足三里、地仓、颊车、阳白、合谷穴,丰隆、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地仓、颊车、阳白透刺,合谷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四)气虚血瘀证(多见于面瘫后期)
辨证要点:病程较长,面部麻木日久,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内服偏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成:黄芪30g,当归尾6g,赤芍6g,地龙6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僵蚕6g,全蝎3g(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连服10-15剂。
方解: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僵蚕、全蝎祛风通络,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适用于面瘫后期气血亏虚、瘀血阻络者。
外用偏方:当归红花热敷方
组成:当归10g,红花10g,川芎10g,鸡血藤15g。
用法:以上药物加水500ml煎煮,取药液用毛巾浸湿后热敷患侧面部,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连用10天。
注意:热敷温度以40-50℃为宜,避免烫伤皮肤。
针灸配合:取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地仓、颊车、阳白、合谷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用补法,地仓、颊车、阳白透刺,合谷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可配合艾灸(温和灸患侧穴位,每穴10分钟)。
不同证型辨证要点与偏方归纳
为便于临床应用,现将常见证型的辨证要点、内服偏方、外用偏方及针灸取穴归纳如下:
证型 | 辨证要点 | 内服偏方 | 外用偏方 | 针灸取穴 |
---|---|---|---|---|
风寒袭络证 | 恶风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防风、僵蚕) | 川芎白芷熏洗方(川芎、白芷、羌活) | 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
风热阻络证 | 面部灼热,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 |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僵蚕、全蝎) | 薄荷菊花冷敷方(薄荷、菊花、桑叶) | 曲池、外关、合谷、地仓、颊车、阳白 |
风痰阻络证 | 胸闷痰多,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 牵正散合二陈汤(白附子、僵蚕、半夏、茯苓) | 胆南星白芥子散(胆南星、白芥子、僵蚕) | 丰隆、足三里、地仓、颊车、阳白、合谷 |
气虚血瘀证 | 病程较长,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斑 |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尾、红花、僵蚕) | 当归红花热敷方(当归、红花、川芎) | 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地仓、颊车、阳白 |
注意事项
- 生活调护:避风寒,避免冷风直吹面部(如空调、风扇),外出可戴口罩;注意面部保暖,可用热毛巾每日热敷患侧2-3次;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如辣椒、冰淇淋、肥肉),戒烟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治疗时机:面瘫早期(1-2周内)是治疗关键期,及时采用中医综合疗法(中药+针灸+外用)可显著提高治愈率;若病程超过1个月,需警惕面神经损伤严重,可能延长治疗时间。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白附子、全蝎等有毒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外敷药;有出血倾向者禁用针灸(如血小板减少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针灸时需控制刺激强度。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面瘫偏方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风寒袭络、风热阻络等实证患者,若辨证准确、治疗及时,多数在3-7天内可出现症状改善(如面部麻木感减轻、额纹略恢复);风痰阻络证患者需7-10天,气虚血瘀证(后期患者)可能需要10-15天以上,若连续治疗2周症状无改善,或出现眼睑闭合不全、流口水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除面神经炎、颅内病变等可能,调整治疗方案。
Q2:使用偏方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使用偏方需注意以下几点:① 辨证论治是关键,不同证型需用不同偏方,如风寒证用温热药(桂枝、生姜),风热证用寒凉药(金银花、薄荷),若证型不符(如风寒证用寒凉药)可能加重病情;② 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用法,如白附子、全蝎等有毒药物需遵医嘱使用,避免过量导致中毒;③ 外用药需注意皮肤反应,敷药后出现红肿、瘙痒、水疱等过敏症状,立即停用并清洗干净;④ 偏方需配合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单一疗法效果有限,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⑤ 孕妇、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使用偏方前需咨询医生,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