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内伤在中医学中属“脑震荡”、“头部损伤”范畴,多因跌仆、撞击、金刃伤等导致气血逆乱、脑络受损,以头痛、头晕、恶心、甚至昏迷、抽搐为主要表现,中医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通过辨证论治,结合内服药物、外治法及调护,促进气血运行、修复脑络功能。
病因病机
头部内伤的核心病机为“瘀血阻窍、气血逆乱”,外力撞击致头部脉络破损,血溢脉外,形成瘀血,阻塞清窍;气机郁滞,“气为血之帅”,血行不畅则瘀血更甚;若损伤严重,可累及脏腑,如肝气上逆引动肝风,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瘀互结蒙蔽清窍,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急性期以实证为主(瘀血、气滞、痰浊),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见虚实夹杂(气虚血瘀、肝肾亏虚等)。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头部内伤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程、症状分为不同证型,针对性用药,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表: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药 | 常用中药 |
---|---|---|---|---|
瘀血阻络型 | 头痛如刺,固定不移,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麝香(现多用人工)、老葱、生姜、大枣 |
气血两虚型 | 头晕目眩,遇劳加重,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填精生髓 | 八珍汤(《正体类要》)合左归丸(《景岳全书》) |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龟甲胶 |
肝阳上亢型 | 头胀痛或抽掣痛,头晕目眩,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 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 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
痰浊蒙窍型 | 头晕头重,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反应迟钝,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 化痰开窍、健脾利湿 |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合涤痰汤(《济生方》) | 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胆南星、石菖蒲、远志、甘草 |
特色外治法
除内服药物外,头部内伤常结合外治法以增强疗效,尤其适用于急性期或伴有局部症状者:
- 针灸:取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太冲等穴,毫针平补平泻或泻法,其中百会可“醒脑开窍”,风池、太阳疏经通络,合谷、太冲“开四关”调畅气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 推拿:急性期(24小时内)慎用重手法,以轻柔按揉为主,取印堂、太阳、率谷、风池等穴,每穴1-2分钟;恢复期可配合拿五经(督脉、膀胱经、胆经)、扫散法,促进头部气血流通。
- 中药外敷:取三七、川芎、乳香、没药、冰片等份研末,用黄酒或蜂蜜调为糊状,外敷于太阳、风池穴,每次2-3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瘀血阻络型头痛。
- 穴位贴敷:取吴茱萸、肉桂研末,醋调后贴敷于涌泉穴,引火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头晕。
调护与康复
- 休息调养: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避免声光刺激;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保证充足睡眠。
-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山药、莲子、枸杞、黑芝麻等健脾益肾之品;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以免助热生痰。
- 情志护理:头部内伤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应主动沟通,疏导情绪,避免情志波动加重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头部内伤后头晕头痛,中医怎么调理?
A:头晕头痛是头部内伤常见症状,需辨证调理,若头痛如刺、固定不移,属瘀血阻络,可内服通窍活血汤,配合针灸百会、太阳、合谷穴;若头晕目眩、遇劳加重,属气血两虚,宜用八珍汤加黄芪、枸杞,并艾灸足三里、关元以益气养血;若头胀痛、烦躁易怒,为肝阳上亢,需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同时避免熬夜及情绪激动。
Q2:头部内伤恢复期可以吃哪些食物?
A:恢复期以“健脾益肾、活血通络”为原则,推荐食用山药莲子粥(健脾益气)、黑芝麻核桃糊(补肾填精)、三七炖鸡(活血化瘀);也可用菊花、枸杞、决明子泡水代茶饮,清肝明目,忌食生冷、辛辣及烟酒,以免损伤脾胃气血,影响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