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痢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重要药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痢疾多因湿热、疫毒、寒湿、食积等导致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凝滞,故止痢中草药多具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温中散寒、涩肠止泻等功效,以下是常见止痢中草药的详细介绍,涵盖其来源、性味、功效、主治及图片识别特征,并附表格归纳,方便查阅。
常见止痢中草药详解
黄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常配木香、白头翁增强行气止痢之效;亦治热毒疮疡、呕吐等。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图片识别特征: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形如“鸡爪”,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残基,断面皮部暗棕色,木部鲜黄色(“过桥”明显),味极苦。
马齿苋
来源: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热毒血痢(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单用鲜品捣汁服效佳;亦治湿疹、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图片识别特征:茎肉质,下部匍匐,上部直立,紫红色或淡绿色;叶互生,倒卵形,似“马齿”,肥厚多汁,全缘;花黄色,常3~5朵簇生枝端;全草折断有白色汁液,味微酸。
白头翁
来源: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下痢脓血、发热腹痛),为治痢疾要药,尤其对阿米巴痢疾效佳;常配黄连、黄柏增强清热燥湿之力。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图片识别特征:根呈类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有不纵皱纹及支根痕;根头部有白色绒毛密集成“毛状”(故名“白头翁”),质硬,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味苦、辛。
木香
来源:菊科植物川木香或云木香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
主治: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欲便而不爽),常配黄连、槟榔行气导滞;亦治脾胃气滞、腹胀食少。
用法用量:煎服,3~6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实肠止泻。
图片识别特征:根呈圆柱形,枯骨状,表面黄褐色,有纵皱纹及油点;质坚硬,断面有“菊花心”(放射状纹理),气香特异,味苦、辛。
石榴皮
来源:石榴科植物石榴的干燥果皮。
性味归经:酸、涩,温;归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止血,驱虫。
主治:久泻久痢(滑脱不禁),常配罂粟壳、肉豆蔻增强涩肠之力;亦治脱肛、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图片识别特征:果皮呈不规则片状,外表面红棕色或棕黄色,有油点及网状纹;内表面光滑,淡黄色;质硬而脆,断面显颗粒性,味酸、涩。
肉豆蔻
来源: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主治:虚寒久泻(便溏清冷、腹部冷痛),常配补骨脂、五味子温脾止泻;亦治脾胃虚寒、脘腹胀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煨制去油用(减少刺激性)。
图片识别特征:种仁呈卵圆形,表面灰棕色,有网状沟纹;断面有“大理石样纹理”(棕黄色油室),富油性,气香浓烈,味辛。
仙鹤草
来源: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解毒。
主治:各型痢疾(尤其血痢、久痢),单用或配黄连、白头翁;亦治咯血、崩漏、疮痈。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图片识别特征:茎直立,被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有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黄色;全草折断有白色绵毛状物,味微苦。
地榆
来源: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血痢(下痢纯血色暗)、痔疮出血,常配槐花、黄芩凉血止血;亦治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图片识别特征:根呈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断面黄白色,有“菊花心”,味苦、涩。
白术
来源: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泻。
主治:脾虚食少、泄泻(包括脾虚久痢),常配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亦治水肿、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增强健脾止泻之效。
图片识别特征:根茎呈团块状,表面灰黄色,有瘤状突起;断面黄白色,有“棕黄色油点”散在,气清香,味甘、微辛。
金银花
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主治:热毒血痢(发热、下痢脓血),常配黄连、白头翁增强解毒之力;亦治风热感冒、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图片识别特征: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密被短柔毛;开放者花冠二唇形,气清香,味淡、微苦。
止痢中草药功效归纳表
中草药名称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图片识别特征简述 |
---|---|---|---|
黄连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 鸡爪状根茎,断面木部鲜黄色,味极苦 |
马齿苋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热毒血痢(下痢脓血、灼热) | 肉质茎叶,倒卵形“马齿”状,味微酸 |
白头翁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疾 | 根头部有白色绒毛,断面皮部黄白色 |
木香 | 行气止痛,健脾 | 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欲便) | 枯骨状根,断面有“菊花心”,气香 |
石榴皮 | 涩肠止泻,止血 | 久泻久痢(滑脱不禁) | 果皮片状,断面显颗粒性,味酸涩 |
肉豆蔻 |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 虚寒久泻(腹部冷痛) | 种仁有“大理石样纹理”,气香浓烈 |
仙鹤草 | 收敛止血,止痢 | 各型痢疾(尤其血痢、久痢) | 茎被柔毛,折断有白色绵毛,味微苦 |
地榆 |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 血痢(下痢纯血色暗) | 根圆柱形,断面有“菊花心”,味苦涩 |
白术 | 健脾益气,燥湿止泻 | 脾虚久泻(食少、便溏) | 根茎团块状,有棕黄色油点,气清香 |
金银花 |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 热毒血痢(发热、脓血) | 花蕾棒状,密被短柔毛,气清香 |
相关问答FAQs
Q1:止痢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不建议长期服用,止痢中草药多具寒凉、温燥或收敛之性,如黄连、黄芩苦寒易伤脾胃,肉豆蔻、石榴皮温涩易滞气,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腹胀纳差或便秘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中医辨证,湿热痢宜清热,不宜久用苦寒;虚寒痢宜温涩,不宜过用清热,症状缓解后应及时调整用药,或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顾护脾胃。
Q2:不同类型的痢疾如何选择止痢中草药?
A2:中医将痢疾分为多种证型,需“辨证选药”:
- 湿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选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马齿苋,可配木香行气止痛。
- 疫毒痢(发病急、高热、昏迷、惊厥):选大苦大寒解毒药,如黄连、白头翁、金银花,需中西医结合抢救。
- 寒湿痢(腹痛拘急、痢下赤白冻白、畏寒喜暖):选温中散寒药,如干姜、肉豆蔻,配苍术燥湿。
- 虚寒痢(腹部冷痛、下痢稀薄滑脱、神疲乏力):选温补固涩药,如肉豆蔻、罂粟壳,配党参、白术健脾。
- 休息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需扶正祛邪,如仙鹤草收敛止血,配木香行气,兼用健脾药调理。
具体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结合症状、舌象、脉象综合辨证,避免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