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拘挛中医治疗,如何辨证施治获良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手足拘挛是指手足筋脉拘急挛缩,活动受限,属于中医“筋病”“痉病”范畴,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寒湿痹阻或痰瘀阻络导致筋脉失养、拘急不松所致,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调理,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濡养筋脉。

手足拘挛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足拘挛的病位在筋,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拘挛不用;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或脾虚生湿痰,湿痰阻络则筋脉拘急;肾主骨生髓,肝肾阴虚则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致手足抽搐;寒湿外袭或跌仆损伤,寒凝气滞、血瘀阻络,亦可导致筋脉拘挛,临床常见证型有肝血亏虚、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寒湿痹阻等,治疗需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方法。

中药治疗是核心手段,需辨证施治,以下为常见证型的治疗思路:

证型 主症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举例
肝血亏虚证 手足拘急,麻木不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弦细 养血柔筋,舒络活络 四物汤加减 当归、白芍、熟地、川芎、鸡血藤、木瓜、牛膝、甘草
脾虚湿盛证 手足沉重拘挛,肌肉酸胀,纳呆便溏,乏力少气,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健脾祛湿,舒筋通络 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木瓜、伸筋草、独活、陈皮
肝肾阴虚证 手足拘挛,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补肝肾,养阴熄风 六味地黄丸合大定风珠 熟地、山茱萸、山药、龟甲、鳖甲、白芍、阿胶、钩藤(虚风甚者加)
寒湿痹阻证 手足拘挛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甘草、细辛、威灵仙、桑枝(川乌需先煎久煎以减毒)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调和气血、疏通筋脉,常选穴位包括:局部取穴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通经活络)、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平肝熄风、疏筋解挛)、曲池(手阳明大肠经,舒筋利节)、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筋会”,舒筋利节);远端取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调理脾胃、生化气血)、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肝脾肾三经交会,滋补肝肾);辨证取穴:肝血亏虚加血海、脾俞;脾虚湿盛加阴陵泉、丰隆;肝肾阴虚加太溪、太冲;寒湿痹阻加关元、命门,操作时,虚证用补法(轻刺慢捻、提插轻浅),实证用泻法(重刺快捻、提插幅度大),寒湿证可配合艾灸温针,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手足拘挛中医治疗

推拿治疗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先用滚法放松肩部、上肢、下肢肌肉5-10分钟,重点在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等肌群;再用拿法拿捏肩井、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穴,每穴1-2分钟;接着按揉曲池、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以酸胀为度;最后对指间、腕、踝关节进行被动屈伸、旋转,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操作需轻柔避免暴力,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其他疗法如中药外敷(当归、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各30g,煎煮后湿热敷患处,每日2次,适用于寒湿、血瘀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温和灸每穴15分钟,适用于虚寒证)、穴位贴敷(三伏贴取白芥子、细辛研末,姜汁调敷肺俞、脾俞,适用于阳虚寒盛)等,可作为辅助手段。

调护方面,需注意避寒保暖,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饮食宜辨证调理,如肝血亏虚食枸杞红枣乌鸡汤,脾虚湿盛食薏米红豆粥,肝肾阴虚食百合银耳羹;功能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重点活动指腕、踝关节,每日2-3次,循序渐进。

手足拘挛中医治疗

FAQs
Q1:手足拘挛需要长期治疗吗?
A:手足拘挛的治疗周期因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若为急性劳损或外感寒湿,经中药、针灸等治疗1-2个月可能缓解;若为慢性疾病(如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需长期调理,通常3-6个月或更久,配合调护和功能锻炼可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Q2:中医治疗手足拘挛有禁忌吗?
A:存在一定禁忌: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如川芎、红花)及强刺激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可能引发宫缩);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中药外敷、艾灸;严重器质性疾病(如骨折、肿瘤压迫)导致的手足拘挛,需先治疗原发病,中医作为辅助疗法;体质虚弱者针灸手法宜轻,避免晕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施秉县药材有何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 上一篇 09-03
川麦冬的功效有哪些?具体作用与应用价值是什么?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