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崩漏配方有哪些?安全有效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5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崩漏是妇科常见急症,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两者常相互转化,合称“崩漏”,现代医学中功能性子宫出血、生殖器炎症、肿瘤等疾病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中医认为崩漏核心病机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与脾、肾、肝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需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辨证分型论治,辅以止血、调经、固本等法,以下就中医治疗崩漏的常见证型、代表配方及加减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中医治疗崩漏配方

脾虚证

病因病机: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经血失约。
主症: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㿠白,或面浮肢肿,纳呆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或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代表方剂: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或归脾汤(《济生方》)。
药物组成

  • 固本止崩汤: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土炒),炙甘草6g,升麻6g,柴胡6g,当归10g(酒洗),陈皮10g。
  • 归脾汤: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龙眼肉15g,酸枣仁15g(炒),当归10g,远志10g,木香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应用:若出血量多,加艾叶炭10g、阿胶珠15g(烊化)以温经止血;若腰膝酸软,加杜仲15g、续断15g以补肾强腰;若纳呆便溏,加砂仁6g(后下)、炒山药30g以健脾止泻。

肾虚证

肾虚分肾阳虚与肾阴虚,两者均可致冲任失固,但病机、症状不同,需分别论治。

(一)肾阳虚证

病因病机:肾阳不足,封藏失职,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主症:经血非时暴下,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面色晦暗,舌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代表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或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西录》)。
药物组成

  • 右归丸:熟地30g,山药15g(炒),山茱萸15g(制),枸杞15g,菟丝子15g,杜仲15g(盐炒),鹿角胶10g(烊化),当归10g(酒洗),制附子6g(先煎),肉桂6g(焗服)。
  • 固冲汤:黄芪30g,白术30g(炒),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山茱萸15g(制),白芍15g,海螵蛸12g,茜草9g,棕榈炭6g,五倍子6g(研末冲服)。
    加减应用:若出血量多,加艾叶炭10g、炮姜6g以温经止血;若小便频数,加桑螵蛸15g、益智仁15g以缩尿固涩。

(二)肾阴虚证

病因病机:肾阴亏虚,虚火内炽,扰动冲任,血海不宁。
主症:经血非时暴下,淋漓不尽,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剂:左归丸(《景岳全书》)或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药物组成

中医治疗崩漏配方

  • 左归丸:熟地30g,山药15g(炒),山茱萸15g(制),枸杞15g,菟丝子15g,鹿角胶10g(烊化),龟板胶10g(烊化),牛膝10g。
  • 知柏地黄丸:知母10g,黄柏10g,熟地30g,山药15g(炒),山茱萸15g(制),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0g。
    加减应用:若出血量多,加阿胶10g(烊化)、三七粉3g(冲服)以养血止血;若心烦失眠,加酸枣仁15g(炒)、柏子仁15g以养心安神;若盗汗,加浮小麦30g、麻黄根10g以固表止汗。

血热证

血热分实热与虚热,实热多因邪热内盛,虚热多因阴虚内热,均可迫血妄行。

(一)实热证

病因病机: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助热之品,或感受热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
主症:经血非时暴下,色深红或紫红质稠,心烦口渴,便秘尿黄,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代表方剂: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或保阴煎(《景岳全书》)。
药物组成

  • 清热固经汤:生地30g,地骨皮15g,玄参15g,麦冬15g,白芍15g,黄芩10g,黄柏10g,阿胶10g(烊化),棕榈炭10g,甘草6g。
  • 保阴煎:生地15g,熟地15g,白芍15g,山药15g(炒),续断10g,黄芩10g,黄柏10g,甘草6g。
    加减应用:若出血量多,加侧柏叶15g、仙鹤草30g以凉血止血;若便秘,加火麻仁15g、郁李仁10g以润肠通便;若小腹痛拒按,加败酱15g、红藤15g以清热解毒。

(二)虚热证

病因病机:素体阴虚,或久病耗阴,或热病伤阴,虚火内生,扰动冲任。
主症:经血淋漓不尽,色鲜红质稠,颧红潮热,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代表方剂:两地汤(《傅青主女科》)或固经丸(《医学入门》)。
药物组成

  • 两地汤:生地30g,玄参15g,麦冬15g,白芍15g,阿胶10g(烊化),地骨皮15g,青蒿10g,甘草6g。
  • 固经丸:黄芩15g,黄柏15g,椿根皮15g,白芍15g,龟板20g(先煎),香附10g。
    加减应用:若出血量多,加旱莲草15g、女贞子15g以滋阴止血;若盗汗,加浮小麦30g、麻黄根10g以固表止汗;若腰膝酸软,加枸杞15g、菟丝子15g以补肾填精。

血瘀证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瘀血内阻;或寒凝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主症:经血非时暴下,淋漓不尽,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紧。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药物组成

中医治疗崩漏配方

  •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桃仁10g(打碎),红花10g,当归15g(酒洗),川芎10g,赤芍15g,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包煎),炮姜6g,甘草6g。
  • 生化汤:当归25g(酒洗),川芎9g,桃仁10g(打碎),干姜6g(炮),甘草6g,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加减应用:若出血量多,加三七粉3g(冲服)、花蕊石15g以化瘀止血;若小腹痛甚,加延胡索15g、香附10g以行气止痛;若气虚乏力,加黄芪30g、党参15g以益气化瘀。

崩漏证型辨证要点与用药简表

证型 核心病机 主症特点 代表方剂 核心药物组成 常用加减
脾虚证 脾虚统摄无权 经血淡稀,神疲乏力,便溏 固本止崩汤 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柴胡 艾叶炭、阿胶珠、杜仲
肾阳虚证 肾阳不足,封藏失职 经血淡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右归丸 熟地、附子、肉桂、鹿角胶、杜仲 艾叶炭、桑螵蛸、炮姜
肾阴虚证 肾阴亏虚,虚火动血 经血鲜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 左归丸 熟地、龟板胶、山茱萸、枸杞、菟丝子 阿胶、三七、酸枣仁
实热证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 经血深红质稠,口渴便秘 清热固经汤 生地、黄芩、黄柏、阿胶、地骨皮 侧柏叶、仙鹤草、火麻仁
虚热证 阴虚内热,热扰冲任 经血鲜红淋漓,颧红潮热 两地汤 生地、玄参、麦冬、阿胶、地骨皮 旱莲草、女贞子、浮小麦
血瘀证 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经血紫暗有块,小腹刺痛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当归 三七粉、延胡索、黄芪

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

  1. 针灸疗法:主穴取关元、三阴交、隐白(艾灸),脾虚加足三里、脾俞;肾虚加肾俞、太溪;血热加血海、曲池;血瘀加合谷、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2. 艾灸疗法:适用于脾虚、肾阳虚证,取关元、气海、足三里、隐白等穴,艾条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2次,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3. 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血瘀、血热证,方用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0g,丹皮15g,桃仁10g,冬瓜仁30g,败酱15g),浓煎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相关问答FAQs

Q1:崩漏患者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A:崩漏患者饮食需根据证型调整:脾虚者宜健脾益气,可食山药莲子粥、黄芪大枣汤;肾阳虚者宜温肾助阳,可食羊肉韭菜粥、核桃芝麻糊;肾阴虚者宜滋阴清热,可食银耳百合羹、梨藕汁;血热者宜清热凉血,可食荸荠莲藕汤、绿豆粥;血瘀者宜活血化瘀,可食山楂红糖水、桃仁粥,忌生冷寒凉(如冰饮、西瓜)、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及温补燥热(如鹿茸、附子)之品,戒烟酒,避免加重病情。

Q2:中医治疗崩漏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中医治疗崩漏的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长短、个体差异及治疗依从性而异,一般而言,脾虚、肾虚证(尤其是轻度)患者,经健脾或补肾治疗后,出血多在3-7天内减少或停止,7-14天症状明显改善;血热、血瘀证患者,经清热凉血或活血化瘀治疗后,出血多在1-3天内减少,5-7天内基本控制,若出血量多如注(崩中),需立即止血并配合西医治疗;若病程较长(如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需调理月经周期(如调整周期3个月经周期),总疗程约1-3个月,若治疗2周后出血无改善,或伴有腹痛、肿块等,需及时行妇科检查(如B超、性激素六项)排除器质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胃癌中医治疗医案,疗效如何?辨证施治关键方法与经验启示?
« 上一篇 09-03
中医治疗腹泻有哪些独特有效的临床心得?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