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中医治疗原则的核心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痢疾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照本病论治,中医对痢疾的认识历史悠久,《黄帝内经》称“肠澼”,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下利”并创制白头翁汤等名方,后世医家进一步丰富其辨证论治体系,中医治疗痢疾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核心原则包括调和气血、分利湿热、扶正祛邪等,需根据病情缓急、证型差异灵活施治。

痢疾中医治疗原则

痢疾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痢疾的发病多由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所致,病位在肠,与脾、胃、肾关系密切,主要病因包括:①外感暑湿、疫毒之邪,侵袭肠胃,气血壅滞;②饮食不节(洁),过食生冷、不洁食物,损伤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③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气血失调,病机关键为肠道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滞肠道;虚证多因脾肾亏虚,正虚邪恋,或收涩过早,闭门留寇而成久痢、休息痢。

中医治疗痢疾的核心原则

(一)辨证论治,分证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痢疾的核心,需辨别寒热虚实、气血盛衰,结合病程阶段(急性期、慢性期)制定治法,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证型 主症特点 治法 代表方剂
湿热痢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芍药汤、白头翁汤加减
疫毒痢(疫痢) 发病急骤,高热神昏,惊厥,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舌红绛苔燥裂,脉滑数或弦数 清热解毒,凉血止痉 白头翁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寒湿痢 下痢赤白,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休息痢 时发时止,倦怠食少,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黏液或赤白,舌淡苔腻,脉濡弱或细弱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连理汤、香连丸加减
阴虚痢 痢下赤白,或下鲜血,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心烦口干,午后低热,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养阴清热,解毒止痢 驻车丸加减
阳虚痢 下痢稀薄,或完谷不化,腹部冷痛,畏寒肢冷,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二)扶正祛邪,兼顾标本

痢疾的治疗需权衡邪正盛衰,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慢性期以扶正为主,健脾益气、温补肾阳,兼以祛邪,若正气未虚,当以祛邪为急,避免“关门留寇”;若正虚邪恋,则需扶正祛邪并行,如休息痢用连理汤(党参、白术、干姜、黄连、茯苓、甘草),健脾清肠同施;阳虚痢用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固涩止痢。

(三)调和气血,行气导滞

痢疾病位在肠,肠道气血壅滞是核心病机,故“调气行血”为重要治则,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临床常配伍行气药(如木香、槟榔、枳壳)和活血药(如当归、赤芍、川芎),如芍药汤中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赤芍和血止痛,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脓止”。

痢疾中医治疗原则

(四)分阶段论治,动态调整

  1. 初期(急性期):以湿热、疫毒、寒湿之邪为主,治宜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或温中散寒,方用芍药汤、白头翁汤、不换金正气散等,忌用收涩之品,以免邪气内陷。
  2. 中期(缓解期):湿热渐去,但脾胃受损,治宜健脾和胃,佐以清化余邪,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3. 后期(恢复期):久痢正虚,或阴虚、或阳虚,治宜养阴清热或温补脾肾,固涩止痢,方用驻车丸、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

(五)忌用收涩过早,防闭门留寇

痢疾初期,湿热、疫毒之邪壅盛,若过早使用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等收涩之品,易致邪气内伏,迁延不转,变生他证,正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所言:“初痢忌用止涩,恐邪气滞于内也。”需待邪气渐去、正虚不固时,方可酌情收涩,如久痢滑脱用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固涩止痢。

(六)饮食调护,顾护脾胃

中医重视“药食同源”,痢疾治疗期间需配合饮食调护,急性期宜食清淡流质(如米汤、藕粉),忌生冷、油腻、辛辣及难消化食物,以免助湿生热;慢性期宜食健脾益胃之品(如山药、莲子、薏苡仁),忌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正如《景岳全书·痢疾》所言:“痢疾最忌者,唯胃气无伤,则根本可固。”

特色治法与外治法

除内服药物外,中医外治法在痢疾治疗中亦具特色:

  1. 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疫毒痢、湿热痢,方用黄连、苦参、白头翁、秦皮等煎液保留灌肠,直达病所,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2. 针灸疗法: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气海、关元等穴位,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艾灸,调和肠胃,行气止痛。
  3. 推拿疗法:适用于小儿痢疾,摩腹、揉天枢、推七节骨、揉龟尾,调和气血,止痢导滞。

注意事项

  1. 辨轻重缓急:疫毒痢(中毒性痢疾)病情凶险,需中西医结合抢救,及时控制感染、纠正休克,避免延误病情。
  2. 顾护胃气:久痢患者脾胃虚弱,用药宜平和,避免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过用滋腻碍运。
  3. 调畅情志:情志失调可影响肝脾功能,诱发或加重痢疾,需配合心理疏导,保持心情舒畅。

相关问答FAQs

问1:中医治疗痢疾时,是否可以自行使用黄连、黄柏等苦寒药物?为什么?
答:不建议自行使用,黄连、黄柏等苦寒药物虽善清湿热,适用于湿热痢,但需辨证使用,若属寒湿痢(下痢白多赤少、口淡不渴),误用苦寒易损伤脾阳,加重病情;若属脾胃虚寒者,用之更致中阳衰微,久痢不愈,苦寒药物过量或久服易伤胃气,出现恶心、便溏等不良反应,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行气和胃之品(如木香、砂仁)以制约其偏性。

痢疾中医治疗原则

问2:久痢不愈的患者,中医如何调理?需要注意什么?
答:久痢不愈多因正虚邪恋,常见脾肾阳虚或阴虚血热,调理需扶正祛邪并行,脾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用附子理中汤合桃花汤,加肉豆蔻、补骨脂;阴虚血热者,治以养阴清热、凉血止痢,方用驻车丸加阿胶、地榆,调理时需注意:①避免过用攻伐之品,损伤正气;②饮食宜温软易消化,忌生冷油腻;③配合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温补脾肾;④若出现脱肛、滑泻等症,需及时收涩固脱,如用真人养脏汤(诃子、罂粟壳、肉豆蔻)加减,但需中病即止,防邪内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脑痈中医治疗,如何辨证施治?疗效与安全性怎样保障?
« 上一篇 09-03
地里种药材行不行?关键看这几点!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