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根是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道地产区河南怀庆(今沁阳一带)所产者品质最优,故又有“怀地黄”之称,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地黄根可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三种,三者性味功效有别,但均以滋阴养血、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是中医“滋阴补肾”类方剂的常用药材。
从来源来看,地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或野生,其块根肉质,鲜时呈浅黄褐色或橙黄色,干燥后多呈棕黑色或棕褐色,主产于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其中河南武陟、温县等地的“怀地黄”为道地药材,品质最佳,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如地黄苷、梓醇、地黄素、环烯醚萜苷类及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性味归经方面,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见长;生地黄经干燥炮制后,甘,寒,归心、肝、肾经,功专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则由生地黄加黄酒蒸制而成,甘,微温,归肝、肾经,以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主要功效,三者性味因炮制工艺而异,临床应用需区别对待。
功效主治上,鲜地黄常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症,如《温病条辨》清营汤中用鲜地黄清营透热、养阴生津,治疗热入营血证;生地黄则适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等,如《千金方》犀角地黄汤以生地黄配犀角、芍药,清热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熟地黄是补血要药,主治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以及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等,如《和剂局方》四物汤以熟地黄配当归、白芍、川芎,补血调经,为妇科要方。
炮制方法直接影响地黄根的药性,鲜地黄采挖后洗净即可切片入药,性寒凉,长于清热;生地黄是取鲜地黄除去须根,洗净,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或直接晒干,性寒但滋而不腻;熟地黄的炮制则需取生地黄,加黄酒拌匀,蒸至黑润,晒干或烘干,部分产区还会加入砂仁、陈皮等辅料拌蒸,以制约其滋腻之性,增强健脾理气功效,经蒸制后,地黄中的成分发生转化,梓醇含量降低,而5-羟甲基糠醛等成分增加,药性由寒转温,功效转向补血滋阴。
临床应用中,地黄根常根据病情配伍使用,如血热出血者,可配伍牡丹皮、赤芍、侧柏叶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力;阴虚内热者,常与玄参、麦冬、知母同用,如《温病条辨》增液汤;血虚萎黄、心悸失眠者,多配当归、白芍、川芎,即四物汤加减;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者,则常与山茱萸、山药、枸杞子同用,如《景岳全书》左归饮。
使用时需注意,地黄根性滋腻,脾虚湿滞、腹满便溏、食少纳差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脾胃负担;鲜地黄、生地黄性寒凉,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损伤中阳;熟地黄滋腻碍胃,气滞痰多者需配伍理气化痰药,如陈皮、半夏,同时避免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出现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地黄根不宜与萝卜、葱白、薤白同食,以免影响药效。
地黄根不同炮制品比较如下:
名称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常用量(g) |
---|---|---|---|---|---|
鲜地黄 | 甘、苦,寒 | 心、肝、肾 |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 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衄 | 12-30 |
生地黄 | 甘,寒 | 心、肝、肾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热入营血、阴虚便秘、骨蒸劳热 | 9-15 |
熟地黄 | 甘,微温 | 肝、肾 |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 血虚萎黄、肝肾阴虚、腰膝酸软、月经不调 | 9-15 |
相关问答FAQs:
问:地黄根和熟地黄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地黄根是植物地黄的块根,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熟地黄是生地黄加黄酒蒸制后的炮制品,性味由生地黄的甘寒转为甘微温,功效也从清热凉血转向补血滋阴,两者在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上均有明显区别。
问:地黄根适合哪些人群食用?
答:地黄根需根据体质和病症选择,鲜地黄、生地黄适合热病伤阴、血热出血、阴虚内热者,如口干舌燥、皮肤发斑、大便干结的人群;熟地黄适合血虚(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和肝肾阴虚(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者,但脾虚湿盛、便溏腹胀者不宜用,孕妇及体质虚寒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