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作为中草药,具体有哪些药用功效与作用呢?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菊花作为中草药的应用历史悠久,在我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性味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既可内服也可外用,临床应用广泛,以下从传统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详细阐述其作用。

菊花作为中草药的作用

传统功效与应用

中医理论中,菊花的核心功效源于其“轻清升散,清上焦风热,平肝阳,清肝明目”的特性。

疏散风热
菊花味辛疏散,体轻上浮,善于疏散肺经风热,或清肝经风热,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口微渴等,常与桑叶、薄荷、连翘等配伍,如经典方剂“桑菊饮”。《本草纲目》记载菊花“性甘、寒,无毒”,能“疗风眩头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风眩头痛”即指其疏散风热、平息肝风的作用,对于风热上攻导致的头痛目赤,菊花单用或配伍均可奏效,如《圣济总录》以菊花配伍石膏、川芎治疗风热头痛。

平肝明目
菊花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是治疗肝阳上亢或肝经风热所致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的要药,肝开窍于目,若肝火上炎或风热犯目,可见目赤多泪、视物模糊、眼目昏花,菊花既能清泄肝火,又能养肝血、明目,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等滋补肝肾之品,如“杞菊地黄丸”,用于肝肾阴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若肝阳上亢导致头痛眩晕,则常与石决明、夏枯草、天麻等平肝潜阳药同用,增强平肝息风之效。《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言其“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强调其明目之功。

清热解毒
菊花苦寒,能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内服可配伍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增强疗效;外用可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如《外科正宗》以菊花、朴硝煎汤洗涤眼目,治疔疮肿毒;民间亦常用菊花、甘草煎服,缓解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热毒病症,菊花尚能“清热除烦”,对于温病后期热邪伤津、余热未清所致的心烦口干、低热不退,可与麦冬、竹叶、天花粉等养阴清热药配伍,如“竹叶汤”中佐以菊花,清余热而不伤阴。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传统功效得到科学验证,且发现新的药理作用,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如下(见表1)。

表1:菊花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主要化学成分 | 代表性物质 | 药理作用 |
|--------------------|---------------------------|--------------------------------------------------------------------------|
| 黄酮类化合物 | 木犀草苷、芹菜素、槲皮素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保护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 挥发油 | 樟脑、龙脑、菊花萜烯 | 抗病原微生物(抑制细菌、病毒);解热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 绿原酸及有机酸 | 绿原酸、咖啡酸 | 抗氧化、保肝利胆;降血压、降血脂;调节免疫 |
| 三萜类化合物 | 蒲公英甾醇、伪蒲公英甾醇 | 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炎、镇痛 |
|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 锌、硒、铁、赖氨酸、精氨酸 | 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组织修复 |

抗炎与抗氧化作用
菊花黄酮类成分是其抗炎、抗氧化的关键,木犀草苷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缓解关节炎、皮炎等炎症反应;槲皮素能清除氧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菊花作为中草药的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菊花挥发油中的樟脑、龙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绿原酸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破坏病毒包膜,抑制病毒复制,因此常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炎的辅助治疗。

心血管保护作用
菊花提取物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其机制与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有关;绿原酸和黄酮类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高血压、高脂血症具有防治作用。

抗肿瘤与免疫调节作用
三萜类化合物(如蒲公英甾醇)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周期(如阻滞G1/S期)发挥抗肿瘤作用,对肝癌、肺癌、宫颈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菊花多糖和微量元素(硒、锌)能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促进抗体生成,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神经保护与改善睡眠
菊花提取物中的芹菜素、木犀草苷能穿过血脑屏障,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其镇静作用与调节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系统有关,可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对肝阳上亢导致的失眠、心烦有较好效果。

临床应用

基于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菊花在临床中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与辅助调理:

上呼吸道感染
用于风热感冒或风温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配伍,如“银翘散”加菊花;或单用菊花泡水代茶饮,缓解轻症咽痛、咳嗽。

眼科疾病

菊花作为中草药的作用

  •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肝经风热或热毒上攻所致目赤肿痛、畏光流泪,用菊花、金银花、密蒙花煎汤内服,或煎水熏洗眼部。
  • 慢性结膜炎、视疲劳:肝肾阴虚或阴虚火旺所致眼干涩、视物模糊,用菊花配枸杞子、决明子、麦冬,如“菊明丸”加减。

高血压与高脂血症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症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常与夏枯草、钩藤、石决明配伍;高脂血症可用菊花、山楂、决明子、荷叶煎服,或制成菊花制剂(如菊花总黄酮胶囊)辅助降脂。

皮肤科疾病
热毒蕴结所致的痤疮、疖肿、湿疹,可用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煎服,鲜品捣烂外敷;皮肤瘙痒(如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用菊花、苦参、地肤子煎汤外洗,清热止痒。

复方制剂中的应用
中成药中,菊花是“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明目地黄丸”(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桑菊感冒颗粒”(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等的核心成分,凸显其配伍应用的灵活性。

使用注意

菊花虽为常用中草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避免不良反应:

  1. 体质禁忌:菊花性寒,脾胃虚寒、阳虚体质者慎用,症见畏寒肢冷、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过量服用易致腹泻、腹痛;虚寒性腹泻者忌服。
  2. 用量控制:内服煎汤常用量为5-10g,泡茶饮一般3-5g/次,不宜长期大量服用(超过15g/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3. 配伍禁忌:不宜与温里药(如附子、干姜)、滋补药(如人参、熟地黄)长期大量同用,以免寒热相冲或影响药效;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的患者需慎用,菊花中的黄酮类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4.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需警惕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

相关问答FAQs

Q1:菊花茶可以天天喝吗?
A:菊花茶是否可天天喝需根据体质判断,对于体质偏热、实热证(如易上火、口干舌燥、便秘)者,适量饮用(每天3-5g)可清热泻火,但建议连续饮用不超过2周,需间断停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对于脾胃虚寒、阳虚体质(如畏寒、腹泻、面色苍白)者,不建议天天喝,即使饮用也需搭配生姜、红枣等温性食材,或减少用量至2-3g/次,长期饮用菊花茶可能导致“寒湿内停”,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故建议“中病即止”,不适症状明显时及时停用并咨询医师。

Q2:菊花和枸杞一起泡有什么功效?适合哪些人群?
A:菊花(清肝明目、疏散风热)与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配伍,即经典“菊杞茶”,二者协同增强“滋补肝肾、清肝明目”之效,适用于:①肝肾阴虚者,症见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②长期用眼者(如学生、上班族),缓解视疲劳、眼干涩;③肝阳上亢轻症,症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但无实热便秘者,但需注意,枸杞子性温偏滋腻,湿热体质(如口苦、舌苔黄腻、大便黏滞)者不宜长期饮用,易助湿生热;阴虚火旺但无湿邪者可适量,一般菊花3-5g+枸杞子5-10g,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不宜过量。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地黄根是什么药材?它有哪些药用功效?
« 上一篇 09-03
中医治疗风疹有哪些安全有效的偏方?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