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血化瘀是中医治疗学中的重要治则,指通过运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的药物,改善机体血液循环,消除体内瘀血病理产物,从而缓解或消除因瘀血内阻导致的各类疾病,瘀血的形成多与气滞、寒凝、热灼、外伤、出血等因素相关,临床常见症状包括疼痛(痛处固定、拒按)、肿块(癥瘕积聚)、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等,和血化瘀中草药种类丰富,其作用强度和功效侧重各有不同,需根据病情辨证选用,以下为常用和血化瘀中草药的详细介绍。
常用和血化瘀中草药解析
丹参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主治:① 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胸闷憋气,常与川芎、檀香配伍;② 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常与当归、益母草同用;③ 热病烦躁、心神不宁,可配伍黄连、莲子心;④ 疮痈肿毒,内服外用均可。
用法用量: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反藜芦;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川芎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① 血瘀气滞之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常配当归、桃仁;② 头痛(风寒头痛、血瘀头痛),被誉为“血中之气药”,可配白芷、羌活;③ 胸痹心痛、癥瘕积聚,常与丹参、赤芍同用;④ 风湿痹痛,配伍独活、桑寄生。
用法用量:煎汤,3-10g;研末吞服,1-3g。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慎用;辛温走窜,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赤芍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
主治:①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配伍生地、牡丹皮;② 血瘀经闭、痛经、跌打损伤,常与桃仁、红花同用;③ 目赤肿痛、肝火胁痛,配伍菊花、柴胡;④ 痈肿疮毒,内服外用均可。
用法用量: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虚寒性出血、孕妇慎用;反藜芦。
桃仁
性味归经: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主治:① 经闭、痛经、癥瘕积聚,常配红花、当归;②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配伍当归、乳香;③ 肠燥便秘,配火麻仁、当归;④ 咳嗽气喘(肺痨咳嗽),配伍苦杏仁、桑白皮。
用法用量:煎汤,5-10g;捣碎入药;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便溏者慎用;有毒,过量可致中毒。
红花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主治:① 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常配桃仁、当归;②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配伍乳香、没药;③ 痹痛麻木,配伍桂枝、威灵仙;④ 痈肿疮毒,外用适量。
用法用量:煎汤,3-10g;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月经过多者慎用;辛温走窜,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当归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①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为“补血要药”,常配熟地、白芍;② 血瘀诸痛(头痛、胸痛、腹痛),配伍川芎、延胡索;③ 痈疽疮疡,内托排脓,配伍黄芪、金银花;④ 肠燥便秘,配火麻仁、肉苁蓉。
用法用量:煎汤,6-12g;酒制可增强活血之力。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便溏者慎用;月经过多者慎用。
益母草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
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①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为“妇科要药”,单用熬膏或配伍当归、川芎;② 水肿、小便不利,配伍白茅根、茯苓;③ 疮痈肿毒、皮肤痒疹,外用适量捣敷。
用法用量:煎汤,9-30g;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阴虚血少者慎用。
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① 各种出血证(咯血、吐血、崩漏、外伤出血),止血不留瘀,配花蕊石、血余炭;②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为“伤科要药”,单用研粉冲服或配伍乳香、没药;③ 胸痹心痛、癥瘕积聚,配伍丹参、川芎。
用法用量:煎汤,3-10g;研粉吞服,1-3g/次;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血虚无瘀者忌用;不宜过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牛膝
性味归经:苦、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利尿通淋。
主治:① 经闭、痛经、胞衣不下,配伍当归、红花;② 腰膝酸痛、筋骨无力,配伍杜仲、续断;③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配伍代赭石、龙骨;④ 热淋、血淋,配伍车前子、滑石。
用法用量:煎汤,6-15g;酒制可增强活血之力。
注意事项: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中气下陷、脾虚泄泻者忌用。
鸡血藤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主治:①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配伍当归、丹参;② 血虚萎黄、头晕目眩,配熟地、白芍;③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痛,配伍桑寄生、威灵仙;④ 中风后遗症,配伍黄芪、地龙。
用法用量:煎汤,10-30g;熬膏或浸酒。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慎用。
常用和血化瘀中草药简表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要点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丹参 | 苦微寒,心肝经 | 活血祛瘀,清心除烦 | 胸痹心痛,月经不调,疮痈肿毒 | 9-15g | 反藜芦,脾胃虚寒慎用 |
川芎 | 辛温,肝胆心包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头痛,痛经,胸痹,风湿痹痛 | 3-10g | 阴虚火旺、月经过多慎用 |
赤芍 | 苦微寒,肝经 |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 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目赤肿痛 | 6-12g | 反藜芦,虚寒出血慎用 |
桃仁 | 苦甘平,心肝大肠 |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 经闭痛经,跌打损伤,肠燥便秘 | 5-10g(捣碎) | 孕妇忌用,便溏慎用 |
红花 | 辛温,心肝经 |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 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痹痛麻木 | 3-10g | 孕妇忌用,出血倾向慎用 |
当归 | 甘辛温,肝心脾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肠燥便秘 | 6-12g | 湿盛中满、便溏慎用 |
益母草 | 苦辛微寒,肝心膀胱 |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 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水肿 | 9-30g | 孕妇慎用,阴虚血少慎用 |
三七 | 甘微苦温,肝胃 |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 各种出血,跌打损伤,胸痹心痛 | 3-10g;研粉1-3g | 孕妇慎用,血虚无瘀忌用 |
牛膝 | 苦酸平,肝肾 | 活血通经,引血下行 | 经闭痛经,腰膝酸痛,肝阳上亢,热淋 | 6-15g | 孕妇及月经过多慎用 |
鸡血藤 | 苦甘温,肝肾 | 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 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 | 10-30g | 阴虚火旺慎用 |
和血化瘀中草药的应用与配伍
和血化瘀中草药需根据瘀血的程度、兼夹病邪及体质差异进行配伍,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 活血行气:血瘀常伴气滞,需配行气药如川芎、香附、枳壳,如血府逐瘀汤中川芎配柴胡、枳壳。
- 养血活血:血虚兼瘀者,配补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如桃红四物汤中当归、熟地配桃仁、红花。
- 温经散瘀:寒凝血瘀者,配温里药如桂枝、吴茱萸、干姜,如温经汤中桂枝配吴茱萸、当归。
- 清热化瘀:热瘀互结者,配清热药如牡丹皮、赤芍、黄芩,如大黄牡丹皮汤中牡丹皮、大黄配桃仁。
- 破血逐瘀:癥瘕积聚、瘀血重症,配破血药如水蛭、虻虫、三棱,如大黄蛰虫丸中水蛭、虻虫配大黄、桃仁。
注意事项
- 辨证使用:瘀血需结合症状(疼痛、肿块、舌脉等)及病史(外伤、出血、久病等)辨证,非瘀血证(如气虚、血虚)不宜滥用。
- 孕妇慎用/禁用:活血化瘀药多性走窜,易动胎气,尤其破血逐瘀药(如水蛭、虻虫、三棱)孕妇禁用,活血药(如桃仁、红花、益母草)慎用。
- 出血倾向者慎用:月经过多、咯血、便血等出血未止时,需配止血药或先止血后化瘀,避免加重出血。
- 顾护脾胃:活血化瘀药多辛温香燥或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可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或饭后服用。
- 煎煮方法:部分药物(如水蛭、虻虫)宜研末吞服,避免久煎有效成分破坏;矿物类活血药(如自然铜)需先煎。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和血化瘀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和血化瘀药多性走窜或辛温/苦寒,长期服用易耗伤气血、损伤脾胃,或导致出血倾向,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中病即止或间断服用,瘀血症状缓解后,可改为益气养血、健脾固本类药物调理,避免“过犹不及”。
问题2:哪些人不适合使用和血化瘀中草药?
解答: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和血化瘀中草药:①孕妇:尤其破血逐瘀药(如水蛭、虻虫)及活血通经药(如桃仁、红花、益母草),易引发流产;②月经期女性:月经过多者慎用,可能加重出血;③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胃溃疡出血、脑出血急性期、血小板减少等,需先止血,稳定后再考虑化瘀;④无瘀血证者:如单纯气虚、血虚、阴虚阳亢者,滥用活血药会耗伤气血,加重病情;⑤脾胃虚弱者:易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需配伍健脾药或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