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虚是中医常见的证候,多因久病咳喘、劳伤过度、年老体弱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减弱,以气短喘促、咳嗽声低、痰白清稀、神疲乏力、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弱为主要表现,补肺气虚需以补益肺气、健脾固表为基本原则,临床中常选用性味甘温、归肺脾经的中草药,通过配伍增强疗效,以下详细介绍补肺气虚的常用中草药及其应用。
补肺气虚的核心中草药
(一)主补肺气的代表性草药
-
黄芪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主治:肺气虚所致的气短乏力、自汗不止、易感冒,常与白术、防风配伍(如玉屏风散),增强补气固表之效;若兼肺虚咳喘,可配伍人参、蛤蚧等补肺纳气。
用法用量:煎服,9-30g;大剂量可用至60g,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蜜炙黄芪偏于补中益气。
注意事项: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忌用。 -
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肺气虚兼气虚欲脱之证,如喘息不止、脉微欲绝,可单用煎服(独参汤);日常肺气虚见气短乏力、咳嗽声低,常配伍黄芪、五味子等,如补肺汤。
用法用量:煎服,3-9g;急救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兑服。
注意事项: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用;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服用人参期间忌食萝卜、茶叶。 -
党参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
主治:肺脾气虚所致的气短咳嗽、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药力较人参缓和,为平补肺脾之佳品,常配伍白术、茯苓(如四君子汤)增强健脾补肺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9-30g。
注意事项:实证、热证不宜单用;气滞、怒火盛者禁用。
(二)辅助补肺气的草药
-
白术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主治:脾肺气虚兼有湿邪,如痰多、食少、便溏,常与黄芪、防风配伍(玉屏风散),既能补气固表,又能健脾祛湿,使气血生化有源。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白术偏于健脾燥湿,土炒白术偏于和中止泻,生白术偏于健脾润燥通便。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津液损耗者慎用。 -
山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脾养肺、固肾益精、养阴生津。
主治:肺气虚兼肺阴不足,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或脾肺气虚兼有食少、便溏,可单用煮粥(如薯蓣粥),或配伍人参、茯苓等(如参苓白术散)。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生山药偏于滋阴,炒山药偏于健脾。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有积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
蛤蚧
性味归经:咸,平,归肺、肾经。
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平喘。
主治:肺肾两虚之虚喘,动则喘甚、呼多吸少、痰白清稀,常与人参、杏仁、甘草配伍(如人参蛤蚧散),既能补肺气,又能补肾纳气,标本兼顾。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1-2g。
注意事项:风寒及实热喘咳者忌用。 -
五味子
性味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主治:肺气虚兼久咳不止、自汗、气短,常与人参、麦冬配伍(生脉散),既补肺气又敛肺止咳,兼能生津;若兼肾虚不纳气,可配伍蛤蚧、山茱萸等。
用法用量:煎服,2-6g,生五味子偏于敛涩,醋五味子偏于收敛止咳。
注意事项: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者忌用。
(三)补肺气虚常用草药简表
草药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重点 | 常用量(g) | 配伍举例 |
---|---|---|---|---|---|
黄芪 | 甘,温,归脾肺 | 补气固表、利水消肿 | 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 | 9-30 | 玉屏风散(+白术、防风)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 |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 气虚欲脱、久咳气短 | 3-9 | 补肺汤(+黄芪、蛤蚧) |
党参 | 甘,平,归脾肺 | 健脾益肺、补中益气 | 脾肺气虚、食少乏力 | 9-30 | 四君子汤(+白术、茯苓) |
白术 | 甘苦,温,归脾胃 | 健脾燥湿、固表止汗 | 脾虚湿盛、自汗便溏 | 6-12 | 玉屏风散(+黄芪、防风) |
山药 | 甘,平,归脾肺肾 | 补脾养肺、固肾益精 | 脾肺气阴两虚、食少便溏 | 15-30 | 参苓白术散(+茯苓、莲子) |
蛤蚧 | 咸,平,归肺肾 | 补肺益肾、纳气平喘 | 肺肾虚喘、动则尤甚 | 3-6 | 人参蛤蚧散(+人参、杏仁) |
五味子 | 酸甘,温,归肺肾心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 久咳不止、自汗、气短 | 2-6 | 生脉散(+人参、麦冬) |
经典补肺气方剂应用
-
玉屏风散(《究原方》)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肺气虚所致的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浮虚,方中黄芪为君,大补脾肺之气、固表止汗;白术为臣,健脾益气,助黄芪固表;防风为佐,祛风散邪,与黄芪、白术配伍,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玉屏”之效。 -
补肺汤(《永类钤方》)
组成: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
功效: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主治:肺气虚兼肺阴不足,见咳喘无力、痰白清稀、声音低弱、短气自汗、舌淡红少苔、脉细弱,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为君;熟地滋阴养血为臣;五味子收敛肺气、止咳平喘,桑白皮泻肺清热、防止滋腻,紫菀化痰止咳,共奏补肺益气、止咳平喘之功。
补肺气虚的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补肺气虚需明确是否为单纯肺气虚,或兼有脾虚、肾虚、阴虚等,如兼脾虚当健脾以生肺金(培土生金),兼肾虚当补肾以纳气(金水相生),不可一味峻补。
- 配伍禁忌:补气药多性温滋腻,实证、热证(如痰黄黏稠、口干舌燥、大便秘结)不宜使用;服用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热,影响药效。
- 生活调护:肺气虚者应注意避风寒,预防感冒;饮食宜清淡,可适量食用山药、百合、梨、蜂蜜等健脾润肺之品;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呼吸锻炼(如腹式呼吸、八段锦)以增强肺功能。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肺气虚的人除了吃药,日常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调理?
解答:肺气虚者日常调理需兼顾饮食、运动、起居三方面,饮食上可多食健脾益肺的食物,如山药(煮粥或蒸食)、莲子(煲汤)、百合(炖梨)、黄芪炖鸡汤(黄芪30g,鸡肉200g,炖煮1小时)等,避免生冷寒凉(如冰饮、西瓜)及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食物,运动可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通过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起居上需注意保暖,尤其避免背部受寒(肺俞穴位于背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伤肺气;同时可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每日3-5次,每次5-10分钟,有助于增强肺通气功能。
问题2:补肺气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有没有副作用?
解答:补肺气的中草药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对于单纯肺气虚、症状较轻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间断服用(如每周服用3-5天,停药2天),同时配合饮食调理,避免药物依赖;对于慢性肺气虚(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缓解期),需辨证后长期规范用药,并定期复诊调整方剂,避免“闭门留寇”(如过早使用收敛药物,可能导致邪气内留),长期服用补气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腹胀、食欲不振(因滋腻碍胃)、口干咽燥(因温燥伤津)、血压升高(如黄芪过量),若出现不适需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实证、热证者长期服用补气药会加重病情,需严格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