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头是传统中草药中较为常见的植物,其名称可能因地域差异存在不同别称,学名通常指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或草乌(Aconitum sinense)等,隶属于毛茛科乌头属,具有较高药用价值,但因含乌头碱等毒性成分,使用需严格遵循规范,识别乌兰头需掌握其形态特征,以下从植物学特性、分布环境、药用价值及图片识别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植物学形态特征
乌兰头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是其药用部位之一,形态独特:根茎通常呈倒圆锥形或纺锤形,长2-5cm,直径1-2.5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及侧根痕,顶端常有地上茎残基,断面类白色或浅黄色,粉性,味辛辣、麻舌(生品),茎直立,高50-150cm,无毛或疏被短柔毛,下部常木质化,中空,具纵棱,分枝或不分枝,基生叶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茎生叶具长柄,叶片纸质,五角形或肾状五角形,长6-11cm,宽9-15cm,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渐尖,近羽状深裂,小裂片2-3对,斜三角形,两面无毛或叶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5-10cm,基部鞘状抱茎。
花序为总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具多数花,花序轴及花梗密被反曲的短柔毛;花梗长0.7-3cm;小苞片线形,生于花梗中部或下部;萼片5,蓝紫色或紫红色,上萼片盔形或高盔形,高1.5-2.5cm,侧萼片近圆形,长约1.5cm,花瓣2,无毛,瓣片长约1.1cm,唇长约6mm,距弯曲成短钩状;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加宽,具齿或全缘;心皮3-5,无毛或疏被短柔毛,蓇葖果长1-2cm,直生或稍弯曲,具横脉网;种子多数,倒卵状三角形,长约3mm,沿具3纵棱,密生横狭翅。
分布与生长环境
乌兰头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多生长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地林下、草甸、灌丛或山坡草地,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土壤中生长,忌连作。
药用价值
性味与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与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内服,常用量1.5-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泡酒擦。
使用注意:生品有大毒,内服需炮制(如制草乌),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酒剂可能增加毒性,需严格控制剂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图片识别要点
为准确识别乌兰头,需结合其不同部位的特征进行判断,以下是各部位图片识别的关键信息:
部位 | 形态特征描述 | 图片特征识别要点 |
---|---|---|
根茎 | 倒圆锥形或纺锤形,表面黑褐色/棕褐色,具纵皱纹及侧根痕,断面粉性,味辛辣麻舌 | 图片中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顶端可见茎残基,表面有横向皮孔样突起,断面可见放射状纹理 |
茎 | 直立,高50-150cm,中空,具纵棱,无毛或疏被短柔毛,下部木质化 | 图片中茎秆粗壮,绿色或带紫红色,有明显纵向沟槽,中上部可见分枝,表面光滑或有少量毛 |
叶 | 五角形或肾状五角形,三全裂,小裂片斜三角形,叶柄基部鞘状抱茎 | 图片中叶片掌状分裂,裂片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叶柄较长,基部膨大呈鞘状包裹茎秆 |
花序 | 总状圆锥花序,轴及花梗密被反曲短柔毛,花梗中部有小苞片 | 图片中花序呈塔形,密集排列蓝紫色或紫红色花朵,花梗向下弯曲,整体呈圆锥状 |
花朵 | 上萼片盔形,侧萼片近圆形,花瓣唇形,距钩状;雄蕊多数,花丝加宽具齿 | 图片中花朵特写:上方“头盔状”萼片突出,下方花瓣有白色“唇瓣”,后方有弯曲“距” |
果实 | 蓇葖果直生或稍弯曲,具横脉网,种子倒卵状三角形,具3纵棱及横狭翅 | 图片中果实呈小舟形,成熟时黄褐色,表面有网状脉纹,种子顶端有膜质翅 |
安全提示
乌兰头(尤其是生品)含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剧毒成分,0.2mg即可致人死亡,严禁自行采挖、炮制或服用,若需药用,应购买正规炮制品,并在中医师指导下严格按剂量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服用,用药期间如出现口舌麻木、头晕、恶心、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需立即停药并送医抢救。
FAQs
问:乌兰头和乌头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如何区分?
答:乌兰头通常为乌头属植物的统称或地方别名,如北乌头、草乌等,而“乌头”在药典中多指川乌(Aconitum carmichaelii)的母根,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川乌(乌头)根呈圆锥形,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断面可见形成层环呈“梅花形”;北乌头(乌兰头常见品种)根呈倒圆锥形,表面黑褐色,断面无“梅花形”形成层环,川乌主产于四川、云南,北乌头分布更广(东北、华北等),药用时需注意,两者均有大毒,不可混用。
问:误食乌兰头中毒后有哪些症状?如何急救?
答:乌兰头中毒症状主要为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初期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中期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颤);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急救措施:①立即催吐(用温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若超过4小时需洗胃、导泻;②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素;③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心律失常时给予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呼吸困难时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④立即送医,告知中毒原因,以便针对性使用阿托品、解磷定等解毒剂,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