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藁本”(部分地区或方言中可能被称为“好本”)是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与根,作为传统中药材,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因地域分布、形态特征及药用功效的差异,在历代医籍、民间用药及不同产区中,形成了丰富的别名体系,这些别名不仅承载了古人对植物的认知逻辑,也折射出中医药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和多样性。
中草药藁本的常见别名及来源释义
藁本的别名多与其产地、形态、生长环境、药用功效或历史名称相关,以下为部分主要别名的梳理:
别名 | 来源与释义 |
---|---|
西芎 | 主产于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古代“西”指蜀地,因其根茎形态与功效似芎䓖(川芎),故名“西芎”。《本草纲目》载:“蜀人呼为西芎,犹谓川芎为西芎也。” |
藁茇 | 出自《名医别录》“藁茇,生雍州”,为早期音译或地方称呼,可能与古代边疆民族用药交流有关,后世较少使用,但在部分古籍中与藁本混称。 |
鬼卿 | 源自《尔雅·释草》“薇,山鬼薪”,郭璞注“即藁本也”,因藁本多生长于山野阴湿处,古人认为其“驱鬼邪”,故称“鬼卿”,带有古代巫医文化的印记。 |
微茎 | 因其植株茎秆细小、直立,高度多在30-70厘米,茎中空而纤细,故以“微茎”得名,见于《本草纲目》“藁本,根苗似芎䓖而香,茎叶细微,故又名微茎”。 |
藁板 | 部分地区以其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稍膨大如“板块”,且“藁”为通称,称“藁板”,多见于北方产区,强调其药材性状。 |
芎穷根 | 因常与芎䓖(古称“芎穷”)混用,且二者均为伞形科根茎类药材,功效相似,古人以其根部入药的特点,称“芎穷根”,但实际植物来源不同,需注意区分。 |
川藁本、辽藁本 | 按产地区分,四川、重庆产者称“川藁本”(品质较优),辽宁、河北产者称“辽藁本”,二者在性状(川藁本根茎香气浓,辽藁本质较疏松)和功效侧重上略有差异,别名体现了“道地药材”观念。 |
西芎本 | 同“西芎”,强调其与芎䓖的关联及产地,多见于明清时期医籍,如《本草备要》中“西芎本,即藁本,产蜀中者佳”。 |
水藁本 | 生长于湿润环境、水沟旁或林下湿地者,称“水藁本”,以区别于旱生品种,其根茎含水量较高,古代认为“水藁本”药性稍缓,多用于风湿痹痛。 |
别名丰富的成因与文化内涵
藁本别名繁多,本质上是中医药“辨状论质”“因地制宜”思维的体现,从历史维度看,自《神农本草经》记载“藁本,味辛,温,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女子面生黑鼷”后,历代医家对其形态、产地、功效的逐步细化,推动了名称的演变;从地域维度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方言区对同一植物的称呼差异显著,如北方多称“辽藁本”“藁板”,南方则多用“西芎”“鬼卿”;从药用维度看,古人通过观察其“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将其归为“风药”,别名中隐含“驱鬼”“除风”等文化隐喻,反映了古代对疾病的认知与防治逻辑。
药用价值与别名关联
藁本辛温,归膀胱、肝经,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效,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痹痛等症,其别名多与功效直接相关,如“鬼卿”暗含“驱邪止痛”,“微茎”提示其植株特性,“川藁本”“辽藁本”则指导道地药材的选用,体现了“名以效立,称以物征”的中药命名原则。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藁本”和“好本”是否为同一味药?
解答:部分地区方言或民间俗称中,“好本”可能是“藁本”的音变、误写或地方性别称,从植物来源和药用功效看,二者若指同一种植物(即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则为同一味药;但需注意,个别地区可能将其他形态相似的植物(如白芷或水芹)称为“好本”,需通过植物形态(如根茎形状、叶片特征)和药材性状(如香气、断面)进行鉴别,建议以《中国药典》标准为准,规范使用“藁本”名称。
问题2:为什么古籍中“藁茇”和“藁本”常混用?二者有何区别?
解答:“藁茇”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与“藁本”同为伞形科植物,但古代医家对二者区分不严,常混为一谈,现代植物学研究明确,“藁本”主要指藁本(Ligusticum sinense)和辽藁本(L. jeholense),而“藁茇”实为伞形科植物阿魏(Ferula assa-foetida)或其近缘种的树脂,二者科属、来源、功效均不同:藁本以根茎入药,祛风散寒止痛;藁茇(阿魏)则以树脂入药,主要用于杀虫、消积、散寒,这种混用源于古代对植物分类的粗略性,现代临床需严格区分,避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