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白叶药材图片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翻白叶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üll.Arg.的叶或根,别名白背叶、野桐叶、叶下白等,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泻等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肝炎、痢疾、跌打损伤、皮肤湿疹等症,其名称“翻白叶”源于叶片的独特形态——叶面呈深绿色,疏生星状毛,叶背密被灰白色星状绒毛,微风拂过时叶片翻动,叶背的白色绒毛尤为醒目,故得此名,以下从植物形态特征、药材图片识别要点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帮助准确识别翻白叶药材。

翻白叶药材图片

植物形态特征(与图片识别关联)

翻白叶为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全株被星状毛,茎直立,圆柱形,灰褐色,嫩枝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片纸质,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5-15厘米,宽3-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偏斜,具2个腺体(叶基两侧各有一褐色腺点),叶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星状毛,叶背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手摸有丝绒感;叶柄长2-8厘米,密被星状毛,花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腋生,淡黄色;雌花序总状,顶生或腋生,花柱3-4,红色,蒴果近球形,密被星状毛,直径约6毫米,成熟时红褐色,3裂,种子卵形,黑色,这些特征是翻白叶药材图片识别的核心依据,尤其叶背白色绒毛、叶基腺体及茎枝的星状毛,可作为与相似植物区分的关键。

翻白叶药材图片识别要点

翻白叶药材以叶或根入药,图片识别需结合药用部位特征,具体如下:

翻白叶药材图片

药用部位 图片特征描述 易混淆点提示
完整叶片呈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叶面深绿、疏毛,叶背灰白、密被丝绒状星状毛(放大可见星状毛分支);叶柄较长(2-8cm),基部具2褐色腺点;常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可见叶基偏斜。 与“石岩枫”(叶背绒毛较稀疏,叶基无腺体)或“白叶背”(叶背绒毛呈灰绿色而非灰白色)区别,重点观察叶背绒毛颜色、密度及叶基腺体。
根呈圆柱形或稍扭曲,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黄白色,木部宽广,黄棕色;气微,味微苦。 与“野桐根”(表面颜色较浅,断面木部纹理较疏松)区别,翻白叶根断面木部颜色更深,质地更坚硬。

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翻白叶性味微苦、辛,平,归肝、脾经,其叶含黄酮类、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根含鞣质、酚类等,具有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收敛止泻(用于腹泻、痢疾)、祛风止痒(用于湿疹、皮肤瘙痒)等功效,内煎汤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翻白叶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作用,其叶背的星状绒毛虽无直接药效,但可作为鉴别品质的标志——叶背绒毛完整、色白者多为优质药材。

相关问答FAQs

Q1:翻白叶药材图片中,如何区分其嫩叶和老叶?
A:翻白叶嫩叶与老叶可通过颜色、毛被密度及叶片质地区分,嫩叶叶片较小(长5-8cm),颜色较浅(叶面浅绿,叶背灰白),叶背星状绒毛更密集且柔软,叶柄较短(2-4cm),质地较薄;老叶叶片较大(长10-15cm),叶面深绿且沿叶脉星状毛更明显,叶背绒毛相对稀疏但坚韧,叶柄较长(5-8cm),质地较厚,图片中若叶片皱缩严重,可通过叶背绒毛密度和叶柄长度辅助判断。

翻白叶药材图片

Q2:翻白叶与“白背叶”是否为同一药材?两者图片如何区分?
A:翻白叶与“白背叶”实为同一植物的不同名称,均为大戟科白背叶的叶或根,故药材基源一致,图片特征完全相同,需注意部分地区别名混淆,如“野桐叶”可能指同属植物,但白背叶的学名明确为Mallotus apelta,其核心识别特征(叶背灰白色星状绒毛、叶基腺体)不变,购买时可结合学名及图片特征确认,避免误用同属其他植物。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好本的别名
« 上一篇 09-04
中医治疗打喷嚏
下一篇 » 09-0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