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不大便(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症,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可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类,治疗上需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调理,兼顾扶正与祛邪。
病因病机
中医将便秘分为虚实两端:实证多因热结、气滞、寒凝导致肠道传导失司,常见热秘(胃肠积热,津液耗伤)、气秘(肝气郁结,腑气不通);虚证多因气血阴阳亏虚,肠道失于濡养,常见冷秘(阳气不足,阴寒凝滞)、血虚秘(血虚肠燥,津枯便难)、阴虚秘(阴津亏少,肠道干涩),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精细食物)、情志失调(久坐少动、思虑过度)、年老体弱等均为常见诱因。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便秘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具体分证论治如下: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药 | 针灸穴位 |
---|---|---|---|---|
热秘 | 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 | 清热润肠 | 麻子仁丸(火麻仁、大黄、杏仁等) | 天枢、大肠俞、合谷、曲池 |
气秘 | 大便干结或不干,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 | 顺气导滞 | 六磨汤(木香、乌药、沉香等) | 太冲、中脘、气海、支沟 |
冷秘 | 大便艰涩,腹痛拘急,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腻 | 温阳通便 | 济川煎(肉苁蓉、当归、牛膝等) | 关元、神阙、足三里、上巨虚 |
血虚秘 | 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头晕,舌淡苔白 | 养血润燥 | 润肠丸(当归、生地、火麻仁等) | 脾俞、胃俞、三阴交、血海 |
阴虚秘 | 大便干结如羊粪,口干少津,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 滋阴通便 | 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加味 | 太溪、照海、复溜、支沟 |
综合调理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外治法可协同增效:①穴位贴敷:用大黄、芒硝研末调敷神阙、关元穴,通便泻热;②针灸疗法:实证以泻法为主,取大肠俞、天枢、上巨虚,虚证以补法为主,加脾俞、胃俞;③饮食调护:热秘者多食梨、黄瓜、蜂蜜,冷秘者宜食羊肉、韭菜、核桃,血虚者常食黑芝麻、桑葚、猪血;④情志疏导:气秘者需调节情绪,避免焦虑,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⑤运动指导:每日适度散步、八段锦,促进胃肠蠕动。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便秘多久能见效?
A1: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实证(如热秘、气秘)一般服药1-3天即可改善;虚证(如血虚秘、阴虚秘)需调理气血阴阳,通常1-2周见效;冷秘因阳气不足,疗程较长,可能需2-3周,若连续用药3天无效,或出现腹痛加剧、呕吐等,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Q2:便秘患者日常饮食有哪些禁忌?
A2:便秘患者需根据证型调整饮食:热秘者忌食辛辣(辣椒、花椒)、油炸食品,避免饮酒;气秘者忌食生冷、油腻,减少产气食物(豆类、洋葱);冷秘者忌食生冷瓜果、冰淇淋,可适当温补(如生姜、羊肉);血虚、阴虚秘者忌食温燥食物(如桂圆、羊肉),宜多食滋阴润燥之品(百合、银耳、梨),无论何种证型,均应增加膳食纤维(芹菜、燕麦),每日饮水1500-2000ml,养成定时排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