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是中医夏季常见的病症,又称“苦夏”,多见于体质虚弱者,以夏季长期食欲不振、倦怠乏力、低热、形体消瘦、心烦失眠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疋夏的发生与夏季暑湿当令、人体脾胃虚弱、气阴两虚密切相关,治疗当以健脾祛暑、益气养阴为主,结合体质差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中,夏季暑热亢盛,且多夹湿邪,暑性升散耗气,湿性重浊黏滞,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暑湿之邪易乘虚而入,困遏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或气阴两虚者,暑热耗伤气阴,出现气虚乏力、阴虚内热之象,思虑过度、劳倦伤脾、汗出过多耗伤津液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疋夏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内治
疋夏的治疗需分证论治,常见证型及方药如下:
证型 | 主要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暑湿困脾 | 头重如裹、胸闷纳呆、恶心欲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 | 清暑化湿、健脾和中 | 藿香正气散(藿香、厚朴、茯苓等)或三仁汤(杏仁、白豆蔻、薏苡仁等) |
气阴两虚 | 低热(多在午后)、口干咽燥、心烦失眠、神疲乏力、舌红少苔 | 益气养阴、清暑生津 |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合清暑益气汤(黄芪、石斛、西瓜翠衣等) |
脾胃虚弱 | 长期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 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等) |
针灸疗法
针灸可通过调和脾胃、疏通经络改善疋夏症状,常用穴位及操作如下:
- 主穴:中脘(健脾胃、助运化)、足三里(健脾益气、调理气血)、阴陵泉(健脾祛湿)、脾俞(健脾化湿)、胃俞(和胃降逆)。
- 操作:毫针常规刺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也可配合艾灸中脘、足三里,以温中健脾。
食疗调理
药食同源是疋夏调理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食材:
- 暑湿困脾:薏米赤小豆汤(薏米、赤小豆煮水,加少量冰糖)、冬瓜海带汤(清热利湿)。
- 气阴两虚:西洋参麦冬茶(西洋参、麦冬泡水)、百合莲子粥(百合、莲子、大米煮粥,养阴生津)。
- 脾胃虚弱:山药莲子粥(山药、莲子、大米,健脾益气)、黄芪炖鸡汤(黄芪、鸡肉,补气健脾)。
生活调护
- 起居有常:夏季宜“夜卧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防止寒湿侵袭。
- 饮食清淡:少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可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生津开胃。
- 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轻缓运动,以微微汗出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津。
-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思虑伤脾”,情绪不畅可加重脾胃虚弱。
相关问答FAQs
Q1:疋夏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A:疋夏与感冒均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但核心区别在于:疋夏是季节相关的功能性病症,无明显的病原体感染,以低热(多在37.5℃左右,午后或傍晚升高)或无热、长期脾胃症状(纳差、腹胀、便溏)为主,病程较长(整个夏季或持续数周);感冒则有明显的发热(常高于38℃)、恶寒、鼻塞流涕、咳嗽等表证,病程较短(一般5-7天),且与季节变化、受凉等因素密切相关。
Q2:儿童疋夏如何调理?
A:儿童疋夏多因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加之夏季贪凉饮冷、饮食不节所致,调理需以“健脾消暑”为核心:①饮食上避免冰淇淋、冷饮等生冷食物,可常吃山药粥、薏米粥、山楂糕等健脾开胃之品;②可配合小儿推拿,如摩腹(顺时针5分钟)、捏脊(从下到上3-5遍)、按揉足三里(100次),以调和脾胃;③中药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或用荷叶、西瓜翠衣煎水代茶饮,清暑化湿;④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室内保持通风,避免温差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