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体系中,药材名称中带有“根”字的品种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类药材多以植物的根部或根茎入药,因生长于土壤深处,多具补益、固本、通络、祛湿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历代医药典籍中均有大量“根类药材”的记载,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形成了独特的用药理论,本文将从常见带“根”药材的分类、特性、应用等方面展开介绍,并辅以归纳表格,最后解答常见疑问。
带“根”药材的分类及特性
根据功效差异,带“根”的药材大致可分为补益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祛风湿类及其他功效类,每类药材因生长环境、药用部位不同,各有其独特性。
(一)补益类:调补气血,固本培元
补益类带“根”药材多味甘、性温或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补血、滋阴、壮阳等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久病体虚等症。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味甘微苦、性温,归脾、肺、心经,被誉为“百草之王”,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适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重症,也可用于脾肺气虚、体虚欲汗等症,现代研究表明,人参含人参皂苷,可增强免疫力、抗疲劳。
- 黄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味甘、性温,归脾、肺经,为“补气之长”,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常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表虚自汗等症,其含黄芪甲苷、黄酮类成分,有调节免疫、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被誉为“国老”,既可单用治疗脾胃虚弱、咳嗽痰多,又能缓解其他药材的烈性,常作为复方中的“调和使药”。
(二)清热类:泻火解毒,凉血除蒸
清热类带“根”药材多味苦、性寒,归心、肺、胃、肝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降火等作用,适用于热病烦渴、血热出血、痈肿疮毒等症。
- 板蓝根: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是治疗温病发热、咽喉肿痛、大头瘟疫的要药,现代常用于病毒性感冒、腮腺炎、咽喉炎等,含靛蓝、靛玉红等成分,有抗病毒、抗炎作用。
- 黄芩: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适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肺热咳嗽、血热出血等症,黄芩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有抗氧化、解热、保肝利胆作用。
- 玄参: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痄腮喉痹等症,常与生地、麦冬配伍(如增液汤),治疗阴虚肠燥便秘。
(三)活血化瘀类:通经活络,祛瘀止痛
活血化瘀类带“根”药材多味辛、苦,性平或温,归肝、心经,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适用于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癥瘕积聚等症。
- 丹参: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味苦、性微寒,归心、肝、心包经,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是“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补血)的代表,常用于胸痹心痛、癥瘕积聚、热病烦躁不安等症,丹参酮是其主要成分,有改善冠脉循环、抗心肌缺血作用。
- 三七: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能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适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症,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被誉为“金不换”,含三七皂苷、黄酮类,有止血、抗血栓、抗炎作用。
(四)祛风湿类:通络止痛,强筋健骨
祛风湿类带“根”药材多味辛、苦,性温或平,归肝、肾、脾经,能祛除风湿、舒筋活络,适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软等症。
- 威灵仙: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根,味辛、咸,性温,归膀胱经,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骨鲠咽喉,善治风湿痹痛、肢体拘挛、麻木,尤其适用于上部风湿(如肩臂疼痛),现代可用于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 独活: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能祛风湿、止痛、解表,善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头痛(因风寒湿引起的头痛),常与桑寄生、杜仲配伍(如独活寄生汤),治疗痹症日久、肝肾亏虚者。
(五)其他功效类
除上述类别外,带“根”的药材还有诸多独特功效,如:
- 葛根:豆科野葛的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消渴口渴、热泄热痢,含葛根素,有改善脑循环、降血压作用。
- 柴胡: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北柴胡)或全草(南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肝郁气滞、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柴胡皂苷是其主要成分,有解热、抗炎、保肝作用。
常见带“根”药材归纳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用配伍 |
---|---|---|---|
人参 | 甘微苦温,脾肺心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 单用(独参汤);配附子(参附汤) |
黄芪 | 甘温,脾肺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白术(玉屏风散);当归(当归补血汤) |
板蓝根 | 苦寒,心胃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连翘、金银花(治疗咽喉肿痛) |
丹参 | 苦微寒,心肝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 | 砂仁、檀香(丹参饮);生地、玄参(清营汤) |
三七 | 甘微苦温,肝胃 |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 茜草、白及(治疗出血症);土鳖虫(治疗跌打损伤) |
威灵仙 | 辛咸温,膀胱 |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 | 当归、牛膝(治疗风湿腰痛) |
葛根 | 甘辛凉,脾胃 | 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 麻黄、桂枝(葛根汤);天花粉、芦根(治疗消渴) |
相关问答FAQs
Q1:药材名称带“根”是否都指植物的根部?根与根茎如何区分?
A:并非所有带“根”的药材都是纯粹的根部,部分实际为根茎(根状茎),二者在植物学结构和药用部位上有区别:根部为轴根系统,无节、无芽,如人参、黄芪;根茎为地下茎的变态,有节、有芽,表面有鳞叶或芽痕,如姜(生姜为根茎,但干姜为根茎的加工品)、黄连(根茎),名称中虽均带“根”,但需根据实际药用部位区分,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菘蓝的根部,“桔梗根”为桔桔的根部,而“甘草”则为根和根茎(含“甘草头”),临床应用时,二者性味功效可能略有差异,如生姜(根茎)发汗解表,干姜(根茎)温中回阳,而高良姜(根茎)温中散寒。
Q2:使用带“根”的药材时有哪些常见禁忌?
A:带“根”的药材虽功效广泛,但需根据体质、病症辨证使用,避免禁忌:
- 补益类药材:实证、热证、湿热内蕴者忌用,如人参、黄芪,感冒发热、腹胀便溏者服用可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甘草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能引起水肿、高血压。
- 清热类药材:脾胃虚寒、阳虚体质者慎用,如板蓝根、黄芩,过量易致腹泻、腹痛;玄参性寒,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用。
- 活血化瘀类药材:孕妇、月经量过多者禁用,如丹参、三七,可能引起流产或出血不止;无瘀血者不宜长期服用。
- 祛风湿类药材:阴虚血燥者慎用,如威灵仙,性辛温走窜,易伤阴血;独活辛温,阴虚头痛、血虚痹痛者忌用。
部分药材存在毒性,如“北豆根”(防己科蝙蝠葛根)有小毒,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