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药材的阴阳属性是其功效的基础,而“活”则体现了药材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中的动态作用——既包括药材自身活性成分的“生化之活”,也指其激发人体正气、疏通病理产物的“调和之活”,理解药材的阴阳属性与“活”的功效,是合理应用中药、实现“阴平阳秘”的关键。
药材的阴阳属性:寒热温凉的本源
药材的阴阳属性主要由“四气”(寒、热、温、凉)决定,这是古人基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归纳而来,寒、凉属阴,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多用于治疗热证;温、热属阳,具有温中、散寒、助阳、活血等功效,多用于治疗寒证,部分药性平和的药材被称为“平性”,但多具有偏阴或偏阳的倾向,需通过配伍调节阴阳。
阴阳属性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同一药材因产地、炮制方法、药用部位不同,阴阳属性可能发生变化,生姜性温属阳,但生姜皮性凉属阴,故“留皮则凉,去皮则热”;生地黄性寒属阴,经酒制后性微温,偏于滋阴活血,体现了“炮制改变阴阳”的规律,药材的阴阳还与“五味”相关:酸、苦、咸属阴,辛、甘属阳,如黄连苦寒属阴,生姜辛温属阳,这种“性味结合”的属性判断,更全面地反映了药材的功效特点。
“活”的功效:动态调节的核心
“活”是药材作用于人体的核心体现,可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活性”,即药材中含有的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有效成分,能直接参与人体生理代谢;二是“活化”,即激发脏腑功能,如补气药“活化”脾胃运化,活血药“活化”气血运行;三是“调和”,即疏通病理产物,使人体恢复动态平衡,如清热药“调和”阴阳偏盛,温里药“调和”阴阳偏衰。
不同阴阳属性的药材,“活”的功效方向不同,阳药(温热)通过“温通”实现“活”:如附子辛热,能温通心阳以“活”心脉,治疗亡阳厥逆;桂枝辛温,能温通经脉以“活”气血,治疗风寒湿痹,阴药(寒凉)通过“清泄”实现“活”:如黄连苦寒,能清泄湿热以“活”脾胃,治疗湿热泻痢;牡丹皮微寒,能清泄瘀热以“活”肝血,治疗瘀热互结,而平性药则通过“双调”实现“活”:如甘草甘平,能调和诸药,既“活”阴阳偏盛,又“活”气血不和;山药甘平,能健脾益肾,既“活”后天之本,又“活”先天之精。
阴阳与“活”功效的协同应用
药材的阴阳属性与“活”的功效需结合人体状态灵活应用,人体健康的基础是“阴平阳秘”,阴阳失衡则生疾病:阳盛则热,需用阴药(寒凉)清泄热邪,以“活”阴阳平衡;阴盛则寒,需用阳药(温热)温散寒邪,以“活”阳气运行;阴阳两虚,则需阴阳双补,以“活”先后天之本。
治疗“血瘀”这一病理产物,需根据瘀血形成的阴阳属性选择药物:若因寒凝血瘀(阴盛阳衰),当用阳药温经活血,如当归、川芎(辛温属阳),通过“温通”使瘀血“活”散;若因热灼血瘀(阳盛阴衰),当用阴药凉血活血,如赤芍、丹皮(微寒属阴),通过“清泄”使瘀热“活”解,这种“辨证施治”的核心,便是依据药材阴阳属性与“活”的功效,调节人体失衡的阴阳状态。
常见药材阴阳活功效对照表
阴阳属性 | 代表药物 | 主要“活”的功效 | 作用机制 |
---|---|---|---|
阳药(温热) | 附子 | 回阳救逆,温通经脉 | 辛热大热,能激活衰微的阳气,温散寒邪,使心阳复、经脉通 |
干姜 | 温中散寒,活化脾胃 | 辛热温通,能温中焦、散寒邪,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 | |
肉桂 | 补火助阳,活化命门 | 甘热纯阳,能温补命门之火,推动气血运行,改善阳虚寒凝 | |
阴药(寒凉) | 黄连 | 清热燥湿,活化湿热 | 苦寒沉降,能清泄胃肠湿热,使湿热之邪从下焦而出,恢复脾胃气机 |
生地黄 | 滋阴凉血,活化阴液 | 甘寒养阴,能补充人体亏耗的阴液,清热凉血,改善阴虚内热 | |
金银花 | 清热解毒,活化热毒 | 甘寒清热,能清解热毒,疏散风热,使热毒从表里分消 | |
平性药(阴阳双调) | 甘草 | 调和诸药,活化阴阳 | 甘平能补,能缓,能和,既调和药性,又能补益脾胃、调和阴阳 |
山药 | 健脾益肾,活化先后天 | 甘平补虚,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既补后天之本(脾),又补先天之本(肾)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判断同一药材不同部位的阴阳属性差异?举例说明。
答:药材不同部位的阴阳属性差异,主要由其生长特性、有效成分含量及中医“取象比类”理论决定,生姜:姜肉(生姜)性温属阳,主温中止呕、发汗解表,因其生长于土壤深层,得阳气较多;姜皮性凉属阴,能利水消肿,因其接触外界湿气,得阴气较重,再如,莲子:莲子肉甘涩平偏温,补脾止泻、养心安神,属阳;莲子心苦寒,清心安神,交通心肾,属阴,这种“一药多部,阴阳有别”的特性,体现了中药“整体观念”与“辨证用药”的智慧。
问题2:阴虚体质者使用温热属阳的“活”血药时,需注意什么?
答:阴虚体质者多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属阴液不足,温热属阳的活血药(如川芎、红花)虽能“活”血化瘀,但辛温易耗伤阴液,若单独使用,可能加重阴虚症状,此时需遵循“阴阳互根”原则,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生地黄)或养阴活血药(如丹参、鸡血藤),既发挥活血药的“活”血功效,又避免耗伤阴液,实现“祛瘀不伤正,滋阴而不滞”的调节目标,治疗阴虚血瘀的胸痹,常用丹参配麦冬,丹参活血化瘀属阳,麦冬滋阴润燥属阴,二者合用,阴阳双调,使瘀血“活”散而阴液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