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疮疡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痈疽疮疡是中医外科常见病证,多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热毒、湿热、痰瘀互结,气血凝滞而成,表现为皮肤或肌肉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等,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生肌敛疮为基本原则,而药材的选择需结合病程阶段(初起、成脓、溃后)和证型(热毒、湿热、气血虚等)辨证施治,以下从功效分类详细介绍常用药材及其应用。

痈疽疮疡药材

清热解毒类——痈疽初起,热毒炽盛之首选

清热解毒药是痈疽疮疡治疗的核心,尤其适用于初起红肿热痛、未成脓阶段,通过直折火毒、控制炎症进展,防止病情加重。

  •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疮家圣药”,其性轻清,能透热达表,又能内清解里毒,常用于痈疽初起、红肿热痛,如经典方“仙方活命饮”以其配伍当归、赤芍等,共奏消肿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金银花含绿原酸、木犀草苷,具有广谱抗菌、抗炎及增强免疫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长于消痈散结,尤善治疮痈瘰疬,与金银花相须为用,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如“银翘散”中二者共为君药,治疗风热外袭、疮疡初起,连翘还含连翘苷、连翘酚,能促进炎症介质吸收,减轻局部红肿。
  •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尤善治乳痈、肠痈,其药力平和,内服外用皆宜,鲜品捣外敷可直接缓解局部肿痛,煎剂能促进乳汁排出,治疗肝郁胃热型乳痈,现代研究显示,蒲公英多糖、黄酮类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专疗疔疮肿毒,其性走散,能深入血分,清热解毒的同时凉血消痈,常与蒲公英、金银花配伍,治疗疔疮、丹毒等热毒炽盛之证,如“五味消毒饮”。
  •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中焦湿热及心火,对湿热蕴结导致的疮疡、湿疹、口舌生疮等效果显著,常配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三药苦寒直折,泻火解毒力强,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需配伍干姜、白术等。

消肿排脓类——痈疽成脓,促脓外泄之关键

痈疽中期热毒壅盛,肉腐成脓,需使用消肿排脓药,促进脓液排出,防止毒邪内陷,缩短病程。

  • 天花粉:甘微苦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为“消痈肿毒之要药”,其能清热润燥,又可排脓生肌,常与皂角刺、穿山甲配伍,治疗痈肿脓成未溃,如“透脓散”中天花粉配黄芪、当归,补气托毒、排脓外出,现代药理发现,天花粉蛋白能促进炎症部位脓液吸收,并抑制细菌繁殖。
  • 皂角刺:辛温,归肝、胃经,消肿托毒、排脓、杀虫,性锐利,善穿透经络,直达病所,为“排脓引药之专品”,适用于痈疽脓成不溃或溃后脓出不畅,常配穿山甲(现多用炙山甲或替代品如王不留行)、黄芪,增强托毒排脓之力,如“透脓散”,注意孕妇慎用。
  •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为“疮家圣药”,其辛香走窜,能行气活血,促进脓液排出,常用于疮疡肿痛、脓成不溃,内服外用均可,如“仙方活命饮”中配伍金银花、当归,共奏消肿排脓之功。

生肌敛疮类——溃后久不收口,促新肉生长之要药

痈疽后期脓毒已尽,但溃面久不愈合,需用生肌敛疮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疮口愈合。

痈疽疮疡药材

  •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为“收敛生肌之要药”,其含白及胶,能形成保护膜覆盖创面,促进局部止血、消炎及组织修复,常用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手足皲裂,可研末外撒或煎液湿敷。
  • 炉甘石:甘平,归肝、胃经,解毒明目、收湿止痒、去翳退赤、生肌敛疮,为外科外用药之佳品,其性温和,不燥不腻,适用于湿疮、溃疡、皮肤糜烂,研末外用可吸附创面渗液,减少刺激,促进愈合,常配冰片、朱砂(如“炉甘石散”)。
  • 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大肠经,收敛止血、化瘀利尿、生肌敛疮,其为人发煅炭而成,既能止血,又能生肌,对疮疡溃后脓血淋漓、久不收口有效,可单用研末外敷,或配伍白及、珍珠粉增强疗效。
  • 珍珠母:咸甘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热解毒、生肌敛疮,外用研末,能清热燥湿、促进疮面愈合,适用于烫伤、疮疡溃烂,常配炉甘石、冰片外涂。

活血化瘀与托里透脓类——辅助正气,助毒外出

痈疽日久或气血亏虚者,常需配伍活血化瘀、托里透脓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托毒外出能力。

  •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痈,能“破宿血,生新血”,促进疮疡局部气血运行,减轻瘀肿,常配金银花、连翘,增强清热消肿之功。
  • 乳香与没药:二者均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常相须为用,乳香偏于行气伸阳,没药偏于散瘀血,对疮疡肿痛、跌打损伤、疮溃久不收口有效,如“海浮散”中二者配伍,研末外撒生肌敛疮,孕妇慎用。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为“疮疡要药”,痈疽溃后脓清稀、久不收口,或正气虚弱、毒邪内陷,需重用黄芪配当归(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托毒外出,促进疮面愈合,现代研究证实,黄芪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常用痈疽疮疡药材简表

药材分类 药材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参考)
清热解毒 金银花 甘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痈疽初起,红肿热痛 10-30g,煎服
清热解毒 连翘 苦微寒,肺心小肠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疮痈肿毒,瘰疬 6-15g,煎服
消肿排脓 天花粉 甘微苦寒,肺胃经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痈肿脓成未溃 10-15g,煎服
消肿排脓 皂角刺 辛温,肝胃经 消肿托毒,排脓 痈疽脓成不溃 3-10g,煎服
生肌敛疮 白及 苦甘涩微寒,肺胃肝经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疮疡溃后久不收口 3-10g,煎服;外用适量
生肌敛疮 炉甘石 甘平,肝胃经 解毒明目,收湿止痒,生肌敛疮 湿疮,溃疡,皮肤糜烂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配伍应用与注意事项

配伍原则:痈疽初起以清热解毒为主,配伍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参)以散结消肿;成脓期以消肿排脓为主,配伍托里透脓药(如黄芪、穿山甲)以促脓外泄;溃后期以生肌敛疮为主,配伍补气养血药(如党参、当归)以促进愈合。

注意事项:① 苦寒药(如黄连、黄芩)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需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② 活血药(如乳香、没药)孕妇慎用,以免动胎;③ 外用药(如炉甘石、珍珠母)需遵医嘱,避免误服;④ 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宜用清热解毒药,需温阳散寒,如阳和汤中鹿角胶、肉桂等。

痈疽疮疡药材

相关问答FAQs

Q1:痈疽疮疡不同阶段(初起、成脓、溃后)如何选择药材?
A:痈疽治疗需分期论治:① 初起(红肿热痛未成脓):以清热解毒为主,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配伍赤芍、丹参活血散结,方如“仙方活命饮”;② 成脓期(肿痛加剧,按之有波动感):以消肿排脓为主,选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配黄芪、党参托毒外出,方如“透脓散”;③ 溃后期(脓出毒减,疮面久不收口):以生肌敛疮为主,选白及、炉甘石、血余炭,配黄芪、当归补气养血,促进愈合,外用珍珠粉撒布疮面。

Q2:使用痈疽疮疡药材时,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A:① 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如乳香、没药)、辛温走窜药(如皂角刺),以免动胎伤胎;② 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寒清热药(如黄连、黄芩),需配伍干姜、白术等健脾温中,避免腹泻;③ 过敏体质者:外用药(如炉甘石、珍珠母)需先做皮肤过敏试验,避免接触性皮炎;④ 阴疽患者(无红肿热痛、漫肿无头):忌用清热解毒药,需温阳散寒,如鹿角胶、肉桂等,否则加重病情。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人叁药材图片
« 上一篇 09-05
荷花能做药材吗
下一篇 » 09-0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