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咽喉炎是儿科常见病,多由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或阴虚火旺等引起,临床以咽痛、咽干、咳嗽、咽部充血为主要表现,若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当,可能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小儿咽喉炎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结合外治法、饮食调理等,可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复发,且副作用较小,尤其适合体质较弱的儿童。
中医认为,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外感风热之邪,或过食辛辣肥甘,致肺胃热盛,热毒上攻咽喉;或久病不愈,耗伤阴液,虚火上炎,灼伤咽喉,发为本病,临床常见证型包括风热侵袭、肺胃热盛、阴虚火旺,不同证型治法各异,需辨证施治。
辨证分型与治疗
| 证型 | 主要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剂(加减) |
|--------------|--------------------------------------------------------------------------|--------------------|-------------------------------------------|
| 风热侵袭 | 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时加重,伴发热、恶风、咳嗽,咽部充血,苔薄黄 | 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桔梗、甘草) |
| 肺胃热盛 | 咽痛剧烈,吞咽困难,咽部红肿明显,伴高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厚 | 清泄肺胃,消肿利咽 | 清咽利膈汤(黄芩、黄连、山栀、金银花、连翘、玄参、生大黄) |
| 阴虚火旺 | 咽部干痒微痛,夜间加重,伴干咳少痰、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 | 滋阴降火,利咽生津 | 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加玄参、麦冬、桔梗 |
内服中药时,需根据患儿年龄、体质调整剂量,婴幼儿宜浓缩少量频服,避免苦寒伤胃,除汤剂外,也可选用中成药,如风热型用银黄含化片,肺胃热盛用清喉利咽颗粒,阴虚火旺用玄麦甘桔颗粒,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外治法辅助治疗
外治法可直达病所,快速缓解症状,尤其适合咽痛明显的患儿,常用方法包括:
- 中药雾化吸入:取金银花、薄荷、甘草、射干各10g,煎煮取药液20ml,雾化吸入,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可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 含漱或外涂:用淡盐水或金银花、蒲公英煎水漱口,每日3-4次,清洁咽部;或用冰硼散、锡类散少许吹于咽部,每日2-3次,适用于肺胃热盛型红肿疼痛明显者。
- 推拿按摩:清肺经(自无名指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清天河水(前臂内侧腕横纹至肘横纹,自下直推200次)、揉天突(胸骨上窝凹陷处,轻柔按揉50次),每日1次,可疏风清热、利咽止痛,适合3岁以上儿童。
饮食调理与日常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清热利咽之品,如梨、荸荠、白萝卜、百合、蜂蜜(1岁以上儿童可适量食用),可煮梨川贝水、萝卜蜂蜜饮缓解咽干咳嗽,忌食辛辣、油炸、甜腻食物,如辣椒、炸鸡、巧克力等,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日常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减少交叉感染;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避免过度用嗓;保证充足睡眠,多饮水,促进毒素排泄。
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小儿咽喉炎需严格辨证,若患儿高热不退、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或出现扁桃体化脓、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需及时结合西医治疗,避免延误病情,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变化,若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复诊调整方案,小儿为“纯阳之体”,用药不宜过于苦寒,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影响生长发育。
相关问答FAQs
Q1:小儿咽喉炎用中药治疗需要多久见效?
A1: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及患儿体质相关,轻症(如风热侵袭型)一般服用中药1-3天即可缓解咽痛、发热等症状;中重症(如肺胃热盛型)需5-7天,若红肿明显、高热持续,可能需7-10天,阴虚火旺型因病程较长,需调理1-2周改善咽干、干咳等症状,家长需遵医嘱按疗程用药,不可因症状缓解即停药,以免复发。
Q2:中药治疗小儿咽喉炎有副作用吗?
A2:在正规中医师辨证论治指导下,中药治疗小儿咽喉炎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少,但需注意:① 避免长期使用苦寒药物(如黄连、黄芩过量),以免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泻;② 对中药成分过敏者禁用,如金银花过敏者忌用银翘散;③ 脾胃虚寒患儿慎用清热解毒药,可配伍健脾和胃之品(如茯苓、白术),若用药后出现皮疹、腹泻等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