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中草药,因其毒性较强,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以下从植物形态、图片特征、功效作用等方面详细介绍。
植物形态与图片特征
狼毒因品种不同,植物形态存在差异,常见有大狼毒(瑞香狼毒)和月腺大狼毒(大戟科)两种,可通过图片中的根、茎、叶、花等特征区分。
大狼毒(瑞香狼毒):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圆柱形或圆锥形,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断面黄白色,纤维性强,茎直立,单一,丛生,基部带红色,叶互生,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全缘,无柄,灰绿色,叶脉下陷,花多数,集成顶生的头状花序,总苞钟形,花冠黄绿色或淡黄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图片中可见其根粗壮,茎丛生,叶细长,花密集呈头状状。
月腺大狼毒: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肥厚,圆柱形或纺锤形,外皮棕褐色,断面黄白色,有乳汁,茎直立,单一,上部分枝,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全缘,无柄,花序伞形,顶生,总苞片5片,卵圆形,花黄白色或淡黄色,花期4-5月,图片特征为根较粗大,茎多分枝,叶宽大,花呈伞房状排列。
图片识别要点:狼毒根表面多呈红棕色、棕褐色,有纵皱纹和横向皮孔,质坚实,断面纤维性;茎直立,常带红色或绿色;叶为披针形或长圆形,全缘;花多为黄绿色或淡黄色,头状或伞房状花序,药用部位主要为干燥根,图片中可见根的切片或饮片,切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
功效作用
狼毒味辛、苦,性平,有毒,归肺、心、肝经,具有逐水祛痰、破积杀虫的功效,临床应用需严格炮制(如醋制)以降低毒性。
传统功效:
- 逐水祛痰:用于治疗水肿、痰饮、喘咳等症,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鬼精蛊毒”,对痰饮停滞、水肿实证有一定疗效。
- 破积杀虫:适用于症瘕积聚、虫积腹痛,如《本草纲目》言其“除痰饮,破症瘕”,外用可治疗疥癣、恶疮,杀灭寄生虫。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狼毒含二萜类、香豆素类、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等作用,其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如肝癌、胃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皮肤癣菌也有抑制效果;外用可改善皮肤炎症,治疗银屑病、湿疹等皮肤病。
临床应用:
- 内服:多入丸散剂,如治水肿痰饮,可与牵牛子、甘遂等配伍;治症瘕积聚,常与三棱、莪术同用。
- 外用:研末调敷或制成膏剂,治疥癣、湿疹、痈疮肿毒,如《千金方》用狼毒膏治疗疥癣。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内服,炮制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熬膏涂搽。
注意事项:
- 毒性强烈:生品毒性大,内服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损害肝肾功能,需严格炮制后使用,且不宜久服。
- 禁忌人群:孕妇、体虚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不宜与密陀僧、巴豆等同用。
- 外用注意:避免接触眼、口等黏膜部位,皮肤破损处慎用,使用后若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
狼毒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拉丁名 | Stellera chamaejasme L.(瑞香狼毒);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月腺大狼毒) |
科属 | 瑞香科瑞香属/大戟科大戟属 |
性味归经 | 辛、苦,平;归肺、心、肝经 |
主要功效 | 逐水祛痰,破积杀虫 |
用法用量 | 内服:1-3g(炮制后入丸散);外用:适量 |
毒性 | 有毒,生品毒性大,需炮制使用 |
相关问答FAQs
Q1:狼毒有毒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A:狼毒有毒,其毒性成分主要为树脂类物质,生品毒性更强,内服易引发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晕,严重者可导致肝肾功能损伤,使用时需注意:①必须经过炮制(如醋制)后使用,降低毒性;②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不可过量或长期服用;③孕妇、体虚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若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Q2:狼毒和哪些药材容易混淆?如何区分?
A:狼毒易与同科属植物“瑞香”或“芫花”混淆,但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分:瑞香叶全缘,花白色,无根入药;芫花根细小,花淡紫色,根断面有棉毛状纤维,而狼毒根粗壮,表面红棕色,断面纤维性强,花黄绿色或淡黄色,呈头状或伞房状花序,狼毒有毒,而瑞香、芫花同样有毒,不可误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鉴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