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是儿童常见皮肤病,中医称为“奶癣”“胎疮”,多因禀赋不耐,胎中遗热,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邪,浸淫肌肤所致,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内服外治结合,注重整体调护,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
中医辨证分型与内治法
小儿湿疹临床常分为三型,需根据症状特点辨证施治:
证型 | 主要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剂(内服) | 常用中成药 |
---|---|---|---|---|
湿热浸淫型 | 皮疹潮红、灼热、水疱渗出,伴瘙痒剧烈,哭闹不安,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 |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 消风导赤散(加减):生地、赤芍、牛蒡子、白鲜皮、金银花、连翘、六一散、灯芯草 | 小儿化湿口服液、肤痒颗粒 |
脾虚湿蕴型 | 皮疹淡红或暗红,渗出不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 | 健脾化湿,佐以止痒 | 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陈皮、防风、蝉蜕 | 参苓白术散、小儿健脾颗粒 |
血虚风燥型 | 皮疹干燥、脱屑、肥厚,瘙痒夜间尤甚,伴口干不欲饮,舌淡苔少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白芍、何首乌、荆芥、防风、僵蚕、甘草 | 当归片(小儿酌减)、润燥止痒胶囊 |
内服中药需根据患儿年龄、体重调整剂量,婴幼儿宜少量频服,同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皮损,缓解症状,常与内治法协同使用:
- 中药外洗:适用于渗出较多者,取马齿苋30g、黄柏20g、苦参20g、地榆15g,煎水放凉后外洗或湿敷,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具有清热燥湿、收敛止痒作用。
- 药膏外涂:
- 湿热型:青黛膏(青黛、石膏、滑石、黄柏研末,麻油调涂)或氧化锌软膏,保护皮损、减少渗出。
- 脾虚型、血燥型:紫草油(紫草、忍冬藤、麻油浸泡后熬制)或糠馏油软膏,润燥止痒、促进修复。
- 中药散剂:渗出减少后,用青黛散、枯矾散(枯矾、炉甘石、冰片)外扑,保持干燥,预防感染。
中医调护
-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鱼虾、牛羊肉、鸡蛋、牛奶等发物及甜腻之品,脾虚患儿可适量食用山药、薏米、莲子粥健脾祛湿;血燥患儿宜食百合、银耳、梨等滋阴润燥食物。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衣物选择棉质宽松,减少摩擦;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沐浴后可涂抹温和保湿剂。
- 环境调摄:居室保持通风,避免潮湿,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患儿衣物、床单需勤换洗,阳光下晾晒消毒。
相关问答FAQs
问:小儿湿疹中医治疗多久能见效?
答:疗效因病情轻重、辨证是否准确及调护是否得当而异,轻症(如湿热浸淫型)经内服中药配合外治,通常3-5天可缓解瘙痒、渗出;重症或反复发作的脾虚、血燥型,需坚持治疗1-2周,待皮疹消退、体质改善后逐渐减少复发,家长需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
问:中医治疗小儿湿疹需要长期忌口吗?
答:忌口需分阶段:急性期(渗出、红肿明显时)需严格忌口发物(海鲜、牛羊肉、芒果等),避免加重湿热;缓解期(皮疹干燥、脱屑)可逐步尝试少量易致敏食物,观察3-5天无复发后再正常食用,忌口并非永久,过度忌口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调整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