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食用的药材,在我国饮食文化中被称为“药食同源”的智慧结晶,既是食材也是药材,兼具营养与调理功效,这类药材源于自然,经过长期实践验证,既能融入日常菜肴,又能辅助养生,其历史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观,体现了“医食同源、寓医于食”的养生理念,现代生活中,将药材烹调食用,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饮食的重要方式,既能满足味蕾,又能调养身体,但需科学搭配、合理用量,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常见烹调食用药材及其功效
药食同源的药材种类繁多,根据其功效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温里、消食等类别,不同药材适用于不同体质与需求,以下列举几种常见药材及其在烹饪中的应用:
补气类:黄芪、党参、山药
- 黄芪:性微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固表、利水消肿,常用于炖汤(如黄芪炖鸡汤)、煮粥(黄芪小米粥),适合气虚乏力、自汗的人群,但实热体质者不宜过量。
- 党参:性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可炖排骨(党参炖排骨)、蒸土鸡(党参蒸鸡),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与萝卜同食会降低功效。
- 山药:性平,归脾、肺、肾经,能健脾养胃、生津益肺,可炒菜(清炒山药木耳)、煮汤(山药排骨汤),或蒸熟后直接食用,适合各体质人群,是老少皆宜的平补食材。
补血类:当归、枸杞、桂圆
- 当归: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用于炖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煮蛋(当归煮鸡蛋),适合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的女性,但湿热体质者慎用。
- 枸杞:性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可泡水、煮粥(枸杞八宝粥)、入菜(枸杞炒虾仁),适合长期用眼过度、肝肾阴虚者,用量不宜过多(每日10-15克)。
- 桂圆:性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煮甜汤(桂圆银耳羹)、煲粥(桂圆红枣粥),适合心血不足、失眠健忘者,但体内有痰火者不宜多吃。
滋阴类:麦冬、玉竹、百合
- 麦冬: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可煮粥(麦冬百合粥)、煲汤(麦冬炖瘦肉),适合阴虚内热、口干咽燥者,脾胃虚寒者需搭配生姜等温性食材。
- 玉竹:性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可炖鸡(玉竹老鸡汤)、煮茶(玉竹沙参茶),适合肺燥干咳、胃热津伤者,痰湿体质者慎用。
- 百合:性微寒,归心、肺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可炒菜(西芹百合)、煮糖水(百合莲子羹),适合失眠多梦、肺燥咳嗽者,煮时可加冰糖增强润肺效果。
温里类:生姜、花椒、肉桂
- 生姜:性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可炒菜(姜母鸭)、炖汤(生姜羊肉汤),适合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者,阴虚内热者不宜多吃。
- 花椒:性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可炒菜(麻婆豆腐)、卤肉(卤鸡爪),适合脘腹冷痛、寒湿泄泻者,过量易上火。
- 肉桂: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可炖肉(肉桂炖牛肉)、煮粥(肉桂红糖粥),适合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者,孕妇及阴虚火旺者禁用。
消食类:山楂、麦芽、陈皮
- 山楂:性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可煮汤(山楂排骨汤)、泡茶(山楂决明子茶),适合肉食积滞、产后瘀血者,胃酸过多者需慎用。
- 麦芽:性平,归脾、胃经,消食健胃、回乳消胀,可煮粥(麦芽粥)、煲汤(麦芽炖瘦肉),适合食积不化、乳汁淤积者,哺乳期女性需咨询医师。
- 陈皮:性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炖汤(陈皮老鸭汤)、煮粥(陈皮小米粥),适合脾胃气滞、痰湿咳嗽者,阴虚燥咳者不宜多用。
常见烹调食用药材一览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人群 | 经典搭配 |
---|---|---|---|---|
黄芪 | 性微温,归脾肺 | 补气固表、利水消肿 | 气虚乏力、自汗 | 黄芪炖鸡、黄芪粥 |
当归 | 性温,归肝心脾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 当归羊肉汤、当归煮蛋 |
枸杞 | 性平,归肝肾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用眼过度、肝肾阴虚 | 枸杞八宝粥、枸杞炒虾仁 |
山药 | 性平,归脾肺肾 | 健脾养胃、生津益肺 | 脾胃虚弱、各体质人群 | 山药排骨汤、清炒山药 |
陈皮 | 性温,归脾肺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脾胃气滞、痰湿咳嗽 | 陈皮老鸭汤、陈皮小米粥 |
烹调食用药材的方法与技巧
药材的烹调方式直接影响其功效发挥,需根据药材性质选择合适方法:
- 炖煮法:适合补气、补血类药材(如黄芪、当归),长时间小火慢炖可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如黄芪炖鸡需文火炖1.5小时以上。
- 蒸制法:适合滋阴类药材(如玉竹、百合),保留营养且口感清爽,如玉竹蒸土鸡需将药材铺于鸡身,蒸30分钟至鸡肉软烂。
- 煲粥法:适合药食同源的平补药材(如山药、枸杞),易消化吸收,如山药枸杞粥需先将山药切丁,待粥快熟时加入。
- 泡茶法:适合轻灵、芳香类药材(如陈皮、山楂),简单便捷,如陈皮茶需沸水冲泡,焖5分钟后饮用。
- 入菜炒制:适合气味较淡的药材(如百合、麦冬),如西芹百合需大火快炒,保持食材脆嫩。
需注意,部分药材需提前处理,如当归可切片后用黄酒稍腌去腥;黄芪、党参可先浸泡30分钟,使其软化;花椒、肉桂等香料需用纱布包好,避免食用时误吞。
烹调食用药材的注意事项
- 辨证施膳:中医强调“因人制宜”,需根据体质选择药材,如气虚者适合黄芪、党参;阴虚者适合麦冬、百合;阳虚者适合生姜、肉桂;湿热体质者不宜吃温补药材(如桂圆、黄芪)。
- 控制用量:药材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过犹不及”,如黄芪每日用量10-15克,枸杞10-15克,当归3-9克,过量可能引起腹胀、上火等不适。
- 避免禁忌:部分药材存在搭配禁忌,如人参不宜与萝卜同食(降低补气效果);服用阿胶、何首乌期间忌饮茶;服用温里药材(如肉桂)时,不宜同时吃绿豆、西瓜等寒凉食物。
- 特殊人群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食用,如孕妇慎用活血类药材(如当归、红花);儿童不宜过量食用滋补类药材(如人参、鹿茸)。
- 注意药材质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使用霉变、硫熏或掺假的药材,如枸杞应选颗粒饱满、色泽自然的;陈皮需存放3年以上,挥发油含量更高,功效更佳。
相关问答FAQs
Q1:烹调食用药材时,如何判断用量是否合适?
A:药材用量需根据个人体质、年龄、健康状况及药材性质综合判断,一般而言,日常保健用量较小,如黄芪10-15克、枸杞10-15克、当归3-9克;若用于调理疾病,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调整用量,初次尝试某种药材时,可从少量开始(如5克),观察3-5天身体反应,无不适再逐渐增加,需参考《中国药典》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药食同源物质》中的推荐用量,避免过量。
Q2:哪些人群不适合长期食用烹调药材?
A:以下人群需谨慎长期食用烹调药材:①实热体质者(表现为口干舌燥、便秘、易长痘等),长期食用温补药材(如黄芪、肉桂)易加重内热;②肝肾功能不全者,部分药材需经肝肾代谢,长期食用可能增加负担;③孕妇,活血类(如当归、红花)、行气类(如陈皮、木香)药材可能引发流产;④过敏体质者,对某些药材(如枸杞、山药)过敏者需避免食用;⑤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长期食用滋补类药材(如人参、鹿茸)可能导致性早熟或消化不良,建议特殊人群在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合理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