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外敷中草药有效去除淤血?正确方法与效果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外敷去淤血的中草药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淤血部位,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瘀血消散和组织修复,淤血多因跌打损伤、碰撞挤压或气滞血运不畅所致,表现为局部青紫、肿胀、疼痛,严重者可影响活动功能,中草药外敷相较于内服药物,能避免胃肠道刺激,使药力直达病所,副作用小,在民间和临床应用广泛。

外敷去淤血的中草药

外敷去淤血的中草药作用原理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淤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见肿胀疼痛,外敷中草药多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一是活血化瘀,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能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瘀血吸收;二是消肿止痛,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组织水肿和神经末梢刺激;三是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痉挛,恢复关节活动功能,部分药物还兼有清热解毒、收敛生肌等作用,适用于伴有皮肤破损或感染性淤血。

常用外敷去淤血单味中草药

  1. 红花
    性味辛温,归心、肝经,功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是治疗跌打损伤的要药,其含有的红花黄色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系统活性,加速瘀血消散,外敷可取红花10-15克,研细粉用黄酒或醋调糊,敷于患处,适用于跌打损伤后局部青紫、疼痛剧烈者。

  2. 三七
    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具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之效,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三七总皂苷能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组织修复,外敷可用三七粉3-5克,加蜂蜜调成膏状,敷于淤血处,尤其适用于外伤出血兼瘀血者,或皮下瘀血、青紫不退。

  3. 当归
    性味辛甘温,归肝、心、脾经,既能补血活血,又能止痛润肠,血瘀气滞所致的淤肿疼痛多用之,其挥发油和阿魏酸成分可抑制血小板TXA2合成,抗血栓形成,外取当归20克,粉碎后加白酒浸泡24小时,取药渣敷患处,适用于淤血日久、局部僵硬者。

  4. 川芎
    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被誉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嗪可改善微循环,减轻缺血性损伤,外敷用川芎粉10克,配伍红花粉5克,用鸡蛋清调敷,适用于头部、四肢跌打损伤,伴头痛、活动受限者。

  5. 乳香与没药
    二者常配伍使用,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能活血行气、止痛;没药苦平,归心、肝、脾经,功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其含有的乳香酸、没药酸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外取乳香、没药各10克,研粉后加黄酒调糊,敷于淤肿处,适用于关节扭伤、肌肉拉伤,局部肿胀明显者。

    外敷去淤血的中草药

  6. 大黄
    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效,大黄蒽醌类成分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瘀血吸收,同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外敷取大黄粉5-10克,用茶水或醋调敷,适用于急性损伤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瘀热互结型)。

  7. 丹参
    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功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丹参酮ⅡA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外用丹参30克,煎取浓汁后用药渣热敷,适用于陈旧性淤血、局部刺痛固定者。

  8. 自然铜
    性味辛平,归肝经,功能散瘀接骨、止痛,尤善治疗跌打损伤、筋骨折伤,其含有的铁、锌等微量元素可促进骨痂形成,加速修复,外取自然铜(煅制)10克,研粉配伍乳香、没药各5克,用白酒调敷,适用于骨折后期或软组织损伤愈合缓慢者。

常用外敷去淤血复方中草药

单味药效力有限,临床常根据淤血类型(急性/慢性、寒热虚实)配伍复方,增强疗效:

  • 活血止痛散(经验方):由红花、当归、川芎、三七、乳香、没药、冰片组成,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将诸药研细粉,用蜂蜜或凡士林调成软膏,敷患处,每日1次。
  • 消肿膏(经典方):由大黄、芙蓉叶、天花粉、黄柏、泽兰、赤芍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瘀,适用于急性损伤后红肿热痛,共研细粉,用麻油或蛋清调敷,每日换药1-2次。
  • 旧伤散(民间验方):由骨碎补、续断、自然铜、土鳖虫、血竭组成,功能续筋接骨、活血化瘀,适用于陈旧性损伤、淤血久不消散,研粉后用黄酒调敷,配合热敷效果更佳。

外敷中草药的使用方法

  1. 药物制备

    • 粉剂:将单味或复方药物干燥后粉碎过80-10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
    • 膏剂:药粉加黄酒、醋、蜂蜜、凡士林、蛋清等调和成糊状(稠度以不流淌为宜)。
    • 煎剂:药物加水煎煮20-30分钟,取滤液,用药渣热敷(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2. 敷贴部位与时间

    外敷去淤血的中草药

    • 清洁患处皮肤,若有毛发需剃除,避免影响药物渗透。
    • 将药膏/药粉均匀涂于纱布或棉垫上,厚度约0.5cm,敷于淤血处,胶布固定。
    • 急性期(24-48小时内)每次敷2-3小时,避免长时间刺激;恢复期可延长至4-6小时,每日1-2次。
    • 皮肤敏感者可先垫一层薄纸,防止过敏。
  3. 配合疗法

    • 急性损伤初期可先冷敷(冰袋)收缩血管,减少出血渗出,24小时后再用热敷配合外敷中药,促进瘀血吸收。
    • 适当休息,避免患处负重,必要时用绷带固定,加速恢复。

注意事项

  1.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活血化瘀药(如红花、川芎、麝香等);皮肤破损、感染者需先清创处理,禁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过敏体质者应做皮肤过敏试验(小面积敷药,观察30分钟无红肿瘙痒再用)。
  2. 使用反应:外敷后若出现局部红肿、瘙痒、水疱等过敏症状,立即停药,用温水洗净,外涂炉甘石洗剂;严重者需就医。
  3. 疾病辨别:若淤血伴骨折、内脏损伤(如胸痛、腹痛、血尿等),需先明确诊断,必要时手术处理,不可单纯依赖外敷中药。
  4. 饮食禁忌:外敷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影响药效;戒烟限酒,减少淤血加重因素。

单味中草药外敷去淤血速查表

药名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适用淤血类型
红花 辛温,心肝经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跌打损伤,局部青紫疼痛
三七 甘微苦温,肝胃经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外伤出血兼瘀血,皮下瘀血
当归 辛甘温,肝心脾经 补血活血,止痛润肠 淤血日久,局部僵硬
川芎 辛温,肝胆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头部、四肢损伤,伴头痛
乳香 辛苦温,心肝脾经 活血行气,止痛 关节扭伤,肌肉拉伤,肿胀
大黄 苦寒,脾胃大肠肝经 泻下攻积,凉血解毒,逐瘀 急性损伤,红肿热痛
丹参 苦微寒,心肝经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陈旧性淤血,刺痛固定
自然铜 辛平,肝经 散瘀接骨,止痛 骨折后期,损伤愈合缓慢

相关问答FAQs

问:外敷中草药去淤血一般多久能看到效果?
答:见效时间与淤血程度、损伤类型及药物配伍相关,轻度淤血(小面积青紫、轻微肿胀)通常外敷1-2次后即可见疼痛减轻,淤血颜色变浅;中度淤血(局部明显肿胀、活动受限)需3-5次,配合休息和热敷效果更佳;重度淤血(大面积血肿、伴关节活动障碍)可能需要7-10天,若3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损伤。

问:淤血部位有轻微擦伤能用外敷中草药吗?
答:不建议直接将中草药敷在破损的皮肤上,若淤血伴有轻微擦伤,应先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然后在伤口周围正常皮肤处外敷活血化瘀的中药(如红花、三七调糊),避免药物刺激伤口引起疼痛或感染,若伤口较深、出血不止或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需先处理伤口,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再考虑外敷中药促进淤血消散。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痔疮便血中医治疗有哪些特色疗法、效果及日常注意事项?
« 上一篇 09-06
烹调食用的药材
下一篇 » 09-0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