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称为“痔核”“痔漏”,其发病多与饮食不节、久坐久立、便秘、泻痢、妊娠等因素有关,导致湿热下注、气血瘀滞、经络阻滞,或脾虚气陷、肛门约束无力,中医治疗痔疮注重辨证论治,内治以调理脏腑、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中益气为主,外治则以熏洗、敷药、坐浴等方法直达病所,内外合疗效更佳。
内治方剂:辨证施治,调和脏腑
中医将痔疮分为不同证型,内治方剂需根据证型选择,核心在于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湿热下注证
症状:肛门坠胀灼痛,便血色鲜红,量多,大便黏滞不爽,或伴有肛周潮湿、瘙痒,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代表方剂:止痛如神汤(《外科启玄》)
组成:秦艽、桃仁、皂角子、苍术、防风、黄柏、当归尾、泽泻、槟榔、熟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方中黄柏、泽泻清热利湿;秦艽、防风祛风除湿;桃仁、当归尾活血化瘀;槟榔行气导滞;熟大黄泻热通便;苍术燥湿健脾,共奏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之效。
气滞血瘀证
症状:肛门刺痛,肛内肿物脱出不易回纳,或嵌顿疼痛,便血色暗红,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组成: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当归、赤芍。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便,方中桃仁、赤芍、当归活血化瘀;桂枝温通血脉;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适用于血瘀较重、兼有便秘者。
脾虚气陷证
症状:肛门坠胀,肛内肿物脱出需手法复位,便血色淡红,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中黄芪、党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行滞;升麻、柴胡升提下陷之气;当归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适用于脾虚气陷导致的脱肛、便血。
外治方剂:直达病所,消肿止痛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痔疮的重要手段,通过熏洗、敷药、坐浴等方式,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症状、促进愈合。
熏洗法
方剂:五倍子汤(《外科正宗》)
组成:五倍子、芒硝、桑寄生、莲房、荆芥、朴硝。
用法:上药煎汤,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适用于痔疮肿痛、出血、脱出者。
坐浴法
方剂:苦参汤(《外科大成》)
组成:苦参、黄柏、金银花、蒲公英、蛇床子、白芷、野菊花。
用法:煎汤熏洗后坐浴,水温40℃左右,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
功效:燥湿杀虫,清热消肿,适用于痔疮肿痛、肛周湿疹、瘙痒。
外敷法
方剂:黄连膏(《医宗金鉴》)
组成:黄连、黄柏、当归、生地、姜黄、麻油、白蜡。
用法:将药膏涂于纱布上,敷于患处,每日1次。
功效:清热燥湿,消肿止痛,生肌收口,适用于痔疮肿痛、破溃流脓者。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痔疮需要忌口吗?
答:需要,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油炸、烧烤类食物,少饮酒,以免助湿生热,加重病情,宜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芹菜、菠菜)、水果(香蕉、梨),保持大便通畅,同时避免久坐久立,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问:痔疮手术前可以用中药调理吗?
答:可以,对于体质偏弱或合并湿热、血瘀证的患者,术前可通过中药调理,如湿热重者用清热利湿方(如止痛如神汤),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术后恢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影响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