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经历史悠久,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气血亏虚,“不荣则痛”,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床治疗需根据患者体质、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辨证论治,现将常见证型及代表药方详述如下。
气滞血瘀型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血行受阻,或经期受寒、涉水、久坐湿地,寒湿之邪客于胞宫,导致血瘀胞脉,“不通则痛”。
主要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经血量少、色暗红、有血块,块下痛减;伴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2g,乌药10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香附12g,甘草6g。
加减应用:若经血量多,去桃仁、红花,加炒蒲黄10g、益母草15g化瘀止血;若小腹冷痛明显,加小茴香6g、干姜6g温经散寒;若肝郁化火,见口苦咽干,加栀子10g、牡丹皮12g清肝泻火。
寒凝血瘀型
病因病机:经期贪凉饮冷,或冒雨涉水,寒湿之邪侵袭胞宫,血得寒则凝,瘀滞不通,“不通则痛”。
主要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暗黑、有血块,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小茴香6g,干姜6g,延胡索15g,没药10g,当归15g,川芎10g,官桂6g,赤芍12g,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包煎)。
加减应用:若寒甚,加吴茱萸6g、附子6g(先煎)温阳散寒;若经血量少,加牛膝12g、鸡血藤15g引血下行;若伴恶心呕吐,加姜半夏10g、生姜6g温胃止呕。
气血虚弱型
病因病机:素体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劳倦过度,气血亏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主要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血量少、色淡红、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代表方剂:八珍汤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熟地黄15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应用:若血虚甚,加阿胶10g(烊化)、枸杞子12g养血;若气虚明显,加黄芪20g、升麻6g补气升阳;若伴小腹空坠,加香附12g、乌药10g行气止痛。
湿热瘀阻型
病因病机:经期、产后不洁,或嗜食辛辣肥甘,湿热内蕴,下注胞宫,与血相搏,瘀阻胞脉。
主要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经血量多、色红质稠、有秽味,或带下量多色黄,伴低热,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清热调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牡丹皮12g,黄连6g,生地黄15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红花6g,莪术10g,香附12g,延胡索15g,薏苡仁20g,甘草6g。
加减应用:若热甚,加败酱草15g、蒲公英15g清热解毒;若湿重,加苍术10g、黄柏10g燥湿;若经血量多,加地榆炭10g、棕榈炭10g凉血止血。
肝肾亏虚型
病因病机: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久病耗伤肝肾,精血亏虚,胞脉失养。
主要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经血量少、色淡暗,伴面色晦暗,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调经止痛。
代表方剂:调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山药15g,阿胶10g(烊化),当归12g,白芍12g,山茱萸12g,巴戟天10g,甘草6g。
加减应用:若阴虚火旺,加知母10g、黄柏10g滋阴降火;若肾阳虚,加杜仲12g、续断12g、淫羊藿10g补肾壮阳;若伴失眠多梦,加酸枣仁15g、合欢皮12g养心安神。
通用经验方与加减
临床中,可根据疼痛特点灵活加减:
- 痛甚者:加延胡索、五灵脂、全蝎3g(研末冲服)加强止痛;
- 经血有块者:加三棱10g、莪术10g破血消癥;
- 气虚乏力者:加黄芪20g、党参15g补气;
- 血虚者:加鸡血藤15g、制首乌15g养血。
中医外治法辅助
除内服中药外,可配合外治法增强疗效:
- 艾灸:艾灸关元、气海、三阴交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寒凝血瘀、气血虚弱型;
- 中药热敷:取当归、川芎、吴茱萸、艾叶各等份,研末炒热,装入布袋热敷小腹,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各型痛经。
证型分类简表
证型 | 主要症状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气滞血瘀 | 小腹胀痛刺痛,经血色暗有块 |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 膈下逐瘀汤 |
寒凝血瘀 | 小腹冷痛得热减,经血色暗黑 | 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 少腹逐瘀汤 |
气血虚弱 | 小腹隐痛喜按,经血色淡质稀 |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 八珍汤 |
湿热瘀阻 | 小腹灼痛拒按,经血质稠有秽味 |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 清热调血汤 |
肝肾亏虚 | 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色淡暗 | 滋补肝肾,调经止痛 | 调肝汤 |
相关问答FAQs
Q1:痛经期间可以吃中药调理吗?有什么注意事项?
A:痛经期间可根据证型及时服用中药,但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后用药,避免自行服药,注意事项包括:①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尤其经期避免贪凉饮冷;②注意保暖,尤其小腹及腰部,避免淋雨、涉水;③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④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保证充足睡眠;若服药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Q2:中药治疗痛经多久能见效?需要调理多久?
A:中药治疗痛经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一般轻症患者服用1-2个经期(月经周期)后疼痛可明显缓解,重症患者需3-6个经期调理,中医强调“标本兼治”,不仅缓解疼痛,更需调理体质,改善气血运行,建议在疼痛前3-5天开始服药,连服至经期第3天,连续调理3-6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配合生活调护(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可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