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大小便失禁的认识源远流长,其病位在膀胱、大肠,与肾、脾、肺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司二便,主气化;脾主运化,统摄有权;肺主气,通调水道,当肾阳亏虚、脾气下陷、肺气虚寒,或肝郁气滞、湿热下注时,均可导致膀胱开合失司、大肠传导失职,从而发生大小便失禁,临床治疗需辨证论治,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固涩止遗的目的。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大小便失禁的核心病机为“固摄失权”,具体可分虚实两端:虚者多为肾阳不足、脾气亏虚、肺气虚弱,导致三焦气化失司、固摄无权;实者多为肝郁气滞、湿热下注,迫使膀胱、大肠失约,肾阳虚衰是根本,因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能温煦膀胱、司气化开合,若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失禁;脾主升清,若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则大肠传导失职,大便失禁;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若肺气虚弱,治节无权,亦可影响膀胱及大肠功能,外伤、手术损伤经络,或久病体虚,气血运行不畅,亦可导致筋肉弛纵,发生失禁。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大小便失禁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症状、舌脉等表现,分为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温补、升提、固涩、清利等治法,常见证型及治疗方案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症 | 舌脉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肾阳亏虚证 | 小便失禁或夜尿频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 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 肾气丸合缩泉丸 | 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益智仁、乌药、桑螵蛸 | |
脾气下陷证 | 大便失禁或临厕努责,肛门下坠,食欲不振,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 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 补中益气汤 | 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炙甘草 | |
肺气虚寒证 | 咳嗽或活动后小便失禁,气短喘促,声低懒言,自汗恶风,舌淡苔白,脉虚 | 补益肺气,固涩膀胱 | 补肺汤合桑螵蛸散 | 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桑螵蛸、益智仁、菟丝子、乌贼骨 | |
肝郁气滞证 | 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大便失禁,腹胀嗳气,胸胁胀痛,舌红苔薄白,脉弦 | 疝肝解郁,升提固涩 | 逍遥散合痛泻要方 | 柴胡、白芍、白术、陈皮、防风、乌药、升麻、枳壳 | |
膀胱湿热证 | 小便失禁,尿频尿急尿痛,尿液黄赤,口苦口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通利膀胱 | 八正散合萆薢分清饮 | 萹蓄、瞿麦、滑石、栀子、车前子、萆薢、乌药、益智仁 |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一)中药内服
根据辨证分型选用方剂,如肾阳亏虚者以肾气丸温补肾阳,可加用益智仁、桑螵蛸增强固涩之力;脾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升麻,升提中气;肺气虚寒者以补肺汤合桑螵蛸散,补肺固涩;肝郁气滞者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合痛泻要方调和肝脾;膀胱湿热者以八正散清利湿热,萆薢分清饮分清泌浊,临床需随症加减,如兼有血瘀(舌有瘀斑、刺痛)可加丹参、川芎;兼有脾虚纳差加焦三仙、砂仁。
(二)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固涩止遗的目的,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如下:
- 体针:主穴取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阳虚加肾俞、命门(温针灸);脾气虚加脾俞、胃俞;肺气虚加肺俞、太渊;肝郁加太冲、合谷;湿热加阴陵泉、行间,操作时,主穴用补法,肾俞、命门可加艾灸,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电针:选取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山,连接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2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中重度失禁。
- 艾灸:对肾阳虚、脾气虚患者,可隔姜灸关元、气海、命门,每穴5-7壮,每日1次,温补元阳,固摄下元。
(三)推拿按摩
推拿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增强脏腑功能,常用手法:
- 腹部操作:患者仰卧,医者用掌摩法顺时针摩腹5分钟,以腹部温热为度;按揉中极、关元、气海各1分钟,用力由轻到重,以局部酸胀为度。
- 腰背部操作:患者俯卧,用滚法沿膀胱经第一侧线从脾俞到膀胱俞操作5分钟;按揉肾俞、脾俞、膀胱俞、次髎各1分钟,以得气为度;直擦腰背部督脉及膀胱经,透热为度。
- 四肢操作: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各1分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四)其他疗法
- 穴位贴敷:取益智仁、吴茱萸、肉桂、五味子各等份,研末,用醋调糊,贴敷于关元、气海、命门,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适用于肾阳虚、脾气虚患者。
- 耳穴压豆:取肾、膀胱、脾、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3-5天更换1侧耳穴。
- 食疗调理:肾阳虚者可食用羊肉山药汤(羊肉、山药、枸杞、生姜),温补肾阳;脾气虚者食用黄芪粥(黄芪、党参、粳米),健脾益气;肺气虚者食用百合银耳羹(百合、银耳、冰糖),补肺固涩;湿热者食用薏米红豆粥(薏米、红豆、茯苓),清热利湿。
调护与预防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大小便失禁患者需注重生活调护:
- 饮食有节:避免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限酒;肾阳虚者忌食寒凉(如西瓜、苦瓜),脾气虚者忌食生冷(如冷饮、螃蟹),湿热者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
- 起居有常: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尤其腰腹部及下肢,防止寒邪侵袭;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忍大便。
- 情志调畅:肝郁气滞患者需调节情绪,避免焦虑、恼怒,可通过听音乐、散步、打太极等方式舒缓心情。
- 功能锻炼:每日进行提肛运动(吸气时收缩肛门,呼气时放松,每次20-30下,每日3-5次),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膀胱及肛门括约肌功能。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大小便失禁一般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大小便失禁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证型差异及患者体质而异,轻度患者(如脾气下陷、肺气虚寒)通过规范治疗(中药+针灸+调护)1-2周即可改善症状;中度患者(如肾阳亏虚、肝郁气滞)需1-3个月;重度患者(如久病体虚、外伤导致)需3-6个月或更长时间,治疗期间需坚持辨证施治,同时配合生活调护,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疗法,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问题2:大小便失禁患者日常做提肛运动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提肛运动是改善大小便失禁的重要辅助手段,但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姿势正确:可取坐位、卧位或站立位,身体放松,双腿自然分开;②方法得当:吸气时缓慢收缩肛门及会阴部,如忍大小便之感,保持5-10秒,呼气时缓慢放松,每次连续做20-30下,每日3-5次;③循序渐进:初期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肌肉酸痛;④长期坚持:提肛运动需每日坚持,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锻炼可增强盆底肌张力,改善括约肌功能;⑤特殊情况:急性炎症(如尿路感染、肛周脓肿)、严重痔疮或术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