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逆的中医治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嗝逆,中医称为“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作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的一种病症,其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中医治疗呃逆强调辨证论治,结合体质与病因,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调和脏腑气机,以达降逆止呃之效。

嗝逆的中医治疗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呃逆的病因主要有三:一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或醇酒厚味,损伤脾胃,寒热互结,胃失和降;二是情志失调,恼怒抑郁,肝气犯胃,气机上逆;三是久病正虚,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或肾阳不足,气不归根,均可致胃气上逆,外感邪气、术后体虚等也可诱发呃逆。

分证论治

中医根据呃逆的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将常见证型分为五类,具体治法、方药及针灸穴位如下:

嗝逆的中医治疗

证型 主症 治法 代表方药 针灸穴位
胃中寒冷 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愈甚,口淡不渴,舌苔白润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丁香散(丁香、柿蒂、高良姜、生姜) 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加灸)
胃火上逆 呃声洪亮,烦渴多饮,口臭便秘,面赤舌红,苔黄燥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冬、半夏、粳米) 内庭、陷谷、膈俞、合谷
气机郁滞 呃声连连,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胸胁胀闷,嗳气纳减,舌苔薄白 疝肝理气,降逆和胃 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枳实、乌药) 太冲、期门、内关、膻中
脾胃阳虚 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脘腹冷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白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丁香、吴茱萸 脾俞、胃俞、关元、气海(加灸)
胃阴不足 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加枇杷叶、石斛 三阴交、太溪、内关、胃俞

非药物治疗

除中药外,中医外治法对呃逆亦有显著疗效:

  1. 针灸:主穴取内关(双)、足三里(双),配穴根据证型选取(如胃寒加中脘、胃火加内庭),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寒证可加灸。
  2. 推拿:患者仰卧,医者用拇指按揉膈俞、胃俞、中脘各1-2分钟,再点按内关、足三里,以酸胀为度;若为气滞,可顺时针摩腹,按揉太冲疏肝理气。
  3. 穴位贴敷:取丁香、吴茱萸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适用于胃寒型呃逆。
  4. 耳穴压豆:取胃、膈、交感、皮质下、肝、脾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适用于各型呃逆。

生活调护

  1. 饮食有节:忌生冷、辛辣、油腻及过甜食物,宜食温软易消化之品,如小米粥、山药粥;胃热者可饮梨汁、荸荠汁养胃阴。
  2. 情志舒畅:避免焦虑、恼怒,保持心情平和,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
  3. 保暖避寒:注意腹部及背部保暖,尤其胃寒者避免空调直吹,防止寒邪犯胃。
  4. 起居有常: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逸结合,增强脾胃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突然呃逆不止,有什么快速缓解的方法?
A:中医快速止呃可尝试以下方法:①指压内关穴:用拇指指腹按压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力度以酸胀为度,持续3-5分钟,双侧交替;②喝温热姜糖水:生姜3-5片、红糖适量煮水,趁热饮用,适用于寒性呃逆;③屏气法: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10-15秒,再缓慢呼出,可暂时抑制膈肌痉挛;若因情绪激动引发,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3-5分钟,疏肝理气。

嗝逆的中医治疗

Q2:长期呃逆(超过2周)需要中医调理吗?为什么?
A:长期呃逆(顽固性呃逆)需及时中医调理,中医认为“呃逆日久,多虚多瘀”,若仅用止呃药物而不治本,易反复发作,长期呃逆可能是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肝郁气滞或肾阳亏虚等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需通过辨证论治调理根本,如脾胃虚弱者用理中汤温中健脾,胃阴不足者用益胃汤养胃生津,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改善胃气上逆,同时结合饮食、情志调护,才能有效减少复发,避免影响生活质量及原发病康复。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所有爬藤的中草药
« 上一篇 09-07
有什么中草药种苗网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