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其味性特点及临床应用规律,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其味性,对于准确把握其功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通草的味性核心:甘、淡,寒
通草的味性,可从“四气五味”与归经两方面进行系统阐释,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二者结合,共同决定了药物的功效方向与应用范围。
(一)四气:寒——清热泻火,清利湿热
通草的四气属性为“寒”,属阴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效,这一特性源于其生长环境与药用部位,通草多生于山坡林缘、灌木丛中,喜阴湿凉爽气候,其茎髓质地疏松、水分充足,禀受天地之寒凉之气,故药性偏寒,从临床功效看,通草擅长清泻实热、清除湿热,尤其适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淋证、乳汁不通等因“热”或“湿”所致的病症,如《本草纲目》记载通草“利阴窍,治水肿淋病,除水肿癃闭”,其“利水通淋”的功效正是基于性寒之性,能清利下焦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而“清热解毒”之效则可缓解热毒壅盛所致的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
(二)五味:甘、淡——甘能补缓,淡能渗利
通草的味为“甘、淡”,二者协同作用,共同构成其“补而不峻、利而不猛”的用药特点。
- 甘味:甘能补、能缓、能和,通草之甘,并非滋补之甘(如人参、熟地之峻补),而是“缓补”之甘,具有缓和药性、调理气机的作用,甘味能入脾经,脾主运化水湿,通草通过甘味健脾助运,间接促进水湿代谢,增强“利水渗湿”之效,甘味可调和药性,减轻寒凉药物对脾胃的刺激,使其在清热利湿的同时不易损伤脾胃阳气。
- 淡味:淡能渗、能利,主要作用于水湿停聚所致的病症,通草之淡,体现在其“利水通淋”“下乳”等功效中,淡味药物能通利水道,使体内多余的水湿通过小便排出,故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淋证等;淡味能“行水”,促进气血运行,改善乳汁生成与排出的通道,因此常用于产后乳汁不下或乳汁稀少之症,如《本草汇言》言通草“利窍通乳,除水肿癃闭”,其“通乳”之功,正是淡味“行水”与甘味“缓补”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疏通乳络,又补益气血以化生乳汁。
(三)归经:入肺、胃、膀胱经——直病所,功专力宏
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某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通草归肺、胃、膀胱经,这一特性决定了其临床应用的主要病位。
- 归肺经: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通草性寒能清肺热,味甘淡能利水道,故可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小便短赤等症,通过清肺热、利小便,使肺热从下焦而出,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 归胃经: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和,通草性寒能清胃热,味甘能缓急和中,可用于胃热炽盛所致的口渴、烦热、牙龈肿痛等症,既能清泻胃热,又能保护胃气,避免寒凉伤中。
- 归膀胱经: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通草性寒能清膀胱湿热,味淡能利水道,是治疗膀胱湿热淋证的要药,如热淋、血淋、石淋等,通过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促进湿热之邪及砂石从尿液排出。
通草味性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关联
通草的甘、淡、寒之性与归肺、胃、膀胱经的特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等紧密关联,其临床应用正是对这些理论的实践体现。
(一)从“阴阳”看:寒属阴,甘淡属阴,共奏清热利湿之效
阴阳是中医的核心理论,寒为阴邪,通草性寒,属阴,能直接对抗阳热之邪;甘、淡二味均属阴,具有“静”“润”“利”的特点,能静制阳热,润养阴津,利泄水湿,通草通过“寒”与“甘淡”的协同,针对“热”与“湿”两大病理因素,形成“清热利湿”的核心功效,治疗热淋时,膀胱为湿热蕴结,通草性寒清膀胱热,甘淡利水湿,使热随湿去,淋痛自止。
(二)从“脏腑功能”看:调和肺、胃、膀胱,恢复气化水行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胃主降浊,为水谷之海;膀胱气化行水,三者在水液代谢中密切相关,若肺热壅滞,或胃热炽盛,或膀胱气化不利,均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水肿、淋证、咳嗽等症,通草归肺经清肺热,助肺通调水道;归胃经清胃热,和胃降浊;归膀胱经清热利湿,通利水道,三经并治,使肺气得宣、胃气得降、膀胱气化得行,水液代谢恢复正常,诸症自解,如治疗产后乳汁不下,中医认为“乳汁为气血所化,赖气以行之”,产后气血亏虚,加之肝气郁滞或湿热阻络,导致乳汁运行不畅,通草甘能补气血、缓急迫,淡能行水湿、通乳络,通过调理肺、胃、膀胱之气化,促进气血运行,使乳汁下泄。
(三)从“配伍”看:味性相合,增强疗效
通草的味性特点决定了其在配伍中的应用规律,若需增强清热泻火之力,常配伍寒凉之品,如栀子、黄芩、竹叶等,如《伤寒论》中的“栀子豉汤”加减,用通草增强清泻三焦实热之效;若需增强利水渗湿之功,常配伍淡渗利湿药,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如“五苓散”中加通草,增强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之效;若需通乳,常配伍益气养血、疏肝通络之品,如黄芪、当归、穿山甲、王不留行等,如“通乳汤”中用通草,与黄芪、当归共奏补气养血、通络下乳之效,通过配伍,通草的甘、淡、寒之性与归经特点得以充分发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通草味性特点的现代研究佐证
现代药理学研究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为通草的味性特点提供了科学佐证,通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糖、三萜类、黄酮类、微量元素等,多糖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炎、利尿等作用,与其“甘能补缓、利水渗湿”的功效相关;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解热等作用,与其“性寒清热”的功效一致,现代研究表明,通草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尿量,促进钠、钾等电解质排泄,证实其“利水通淋”的功效;其抗炎作用可缓解湿热淋证的尿路刺激症状,清热作用可降低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印证了“性寒清热”的特性,通草对乳腺导管平滑肌有轻微收缩作用,可能与其“通乳”功效相关,而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其“淡味行水”疏通乳络的理论不谋而合。
通草味性的使用注意
通草性寒,甘淡渗利,虽药性平和,但仍需注意辨证使用,以免耗伤正气,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因其性寒易伤脾胃阳气,导致脘腹冷痛、腹泻等;阴虚体弱者慎用,因其甘淡渗利,易耗伤阴液,导致口干、舌红少苔等;孕妇慎用,因其通利之性可能扰动胎气,通草不宜与藜芦同用,遵循中药“十八反”的配伍禁忌。
通草味性核心特点表
项目 | 理论依据与应用方向 | |
---|---|---|
四气 | 寒 | 清热泻火、清利湿热,适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淋证、疮疡肿毒等热证、湿热证。 |
五味 | 甘、淡 | 甘能缓补、调和脾胃;淡能渗利水湿、通乳,适用于水肿、淋证、乳汁不下等水湿停聚之症。 |
归经 | 肺、胃、膀胱经 | 清肺热、利水道;清胃热、和中;通膀胱、利湿热,针对肺、胃、膀胱三经病变。 |
毒性 | 无毒 | 安全性较高,但需辨证使用,避免久服或过量。 |
功效方向 | 清热利湿、通淋下乳、通气下乳 | 核心功效源于“寒”清热、“甘淡”渗利,归经直病所。 |
相关问答FAQs
Q1:通草和木通是一回事吗?味性有何不同?
A:通草和木通并非同一种药物,二者来源、味性及功效均有明显区别,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味甘淡、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功效以清热利湿、通淋下乳为主,药性平和,无毒;而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或毛茛科植物川木通的干燥藤茎,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功效以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为主,因其含有马兜铃酸(部分品种),现代研究发现有肾毒性、致癌风险,现已较少使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仅收载川木通(毛茛科),且强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临床应用时需严格区分,避免混用。
Q2:通草性寒,哪些人不适合用?使用时需注意什么?
A:通草性寒,甘淡渗利,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①脾胃虚寒者:表现为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溏泄、食欲不振等,通草性寒易伤脾胃阳气,可能加重症状;②阴虚体弱者: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通草甘淡渗利易耗伤阴液,导致阴液更虚;③孕妇:通草通利之性较强,可能刺激子宫收缩,有引发流产的风险,需在医师指导下慎用;④肾功能不全者:通草通过利尿作用促进代谢,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影响药物排泄,增加肾脏负担,需慎用,使用时,应注意辨证论治,中病即止,避免久服;可配伍健脾益胃、养阴生津之品(如党参、麦冬等),减轻其寒凉之性对正气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