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能当药材用的食材有哪些?烹饪时如何发挥功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厨房作为家庭饮食的核心,不仅是烹饪美食的空间,更是中医“药食同源”理念的重要实践场所,许多日常烹饪中常用的食材,兼具调味与药用价值,既能提升菜肴风味,又能调理身体机能,被统称为“厨房药材”,这些药材多来源于自然界,性味平和,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被广泛应用于日常饮食养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食疗文化”。

厨房用到的药材

解表类:驱散外邪,调和营卫

解表类药材多具辛散之性,能促进发汗,帮助身体驱逐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同时调和体表气血,适合感冒初期或体质偏寒者调理。

生姜:性温,味辛,核心功效为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厨房中常用于炒菜炝锅(如生姜炒肉丝)、炖肉去腥(如生姜炖羊肉)、煮姜茶(红糖姜水驱寒),风寒感冒初期,喝一碗热姜汤可微微发汗,缓解鼻塞、流涕;脾胃虚寒者煮粥时加几片生姜,能暖胃止呕,但阴虚内热(如口干舌燥、便秘)者需慎用,以免加重燥热。

葱白:性温,味辛,长于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常与生姜搭配煮“葱白生姜水”,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的恶寒、发热、无汗;也可用于煮粥(如葱白粥)或做汤(如葱白豆腐汤),辅助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鼻塞,葱白还能通乳,适合产后乳汁不足的产妇煮汤饮用。

紫苏叶:性温,味辛,既能解表散寒,又能行气和胃,厨房中常用于煮鱼、虾、蟹等海鲜,取其去腥增香、解鱼蟹毒之效(如紫苏炒田螺);也可凉拌(紫苏叶拌黄瓜)或煮紫苏粥,适用于风寒感冒兼有胸闷、恶心者,同时对妊娠期呕吐有缓解作用。

理气类:疏通气机,调和脾胃

气机不畅易导致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理气类药材通过疏通气机,缓解脾胃功能紊乱,适合饮食不节、压力大者调理。

陈皮:性温,味辛苦,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厨房中用途广泛:炖肉(如陈皮鸭)可去腥解腻;煮粥(陈皮小米粥)能健脾开胃;泡陈皮茶适合脾胃气滞导致的腹胀、嗳气,陈皮陈久者药效更佳,存放3年以上称“广陈皮”,品质最优。

砂仁:性温,味辛,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安胎,常用于煲汤(如砂仁猪肚汤)、煮粥(砂仁粥),适合脾胃虚寒导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痛,或妊娠期胎动不安、恶心呕吐,使用时需后下(即汤快煮好时放入),以免挥发有效成分。

香附:性平,味辛微苦,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女性经期前可煮“香附红糖水”,缓解肝郁气滞导致的痛经、乳房胀痛;也可与大米同煮“香附粥”,适用于情绪抑郁、胸闷胁痛者。

温里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体质虚寒者常表现为畏寒肢冷、脘腹冷痛,温里类药材通过温中散寒,改善虚寒症状,适合秋冬季节或阳虚体质调理。

花椒:性温,味辛,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厨房中是常用调味料,炒菜(麻婆豆腐)、炖肉(花椒炖鸡)、腌制食品(花椒泡菜)均会用到,能去腥增香、温中散寒,对于寒性腹痛(如吃生冷后腹痛),煮“花椒姜枣茶”(花椒+生姜+红枣)可缓解;外用花椒水泡脚,能温经散寒,改善手脚冰凉。

肉桂:性大热,味辛甘,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炖肉(如桂皮炖牛肉)时少量放入,可增加香气、温补脾肾;煮“肉桂粥”(肉桂+大米+红糖)适合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冷痛、畏寒怕冷;但肉桂辛热燥烈,阴虚火旺(如口干、五心烦热)者禁用,用量需控制在1-3克,以免上火。

厨房用到的药材

干姜:性热,味辛,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常与生姜区别使用:生姜偏于解表,干姜偏于温里,煮“干姜粥”或炖汤(干姜炖羊肉)适合脾胃虚寒导致的呕吐、泄泻;也可与细辛、五味子同煮,治疗寒饮咳嗽(痰白清稀、遇寒加重)。

消食类:促进消化,消除积滞

饮食过量或脾胃虚弱易导致食积,表现为腹胀、嗳腐吞酸、不思饮食,消食类药材能促进脾胃运化,消除食物积滞。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降脂,厨房中常用于煮“山楂粥”(助消化)、做“山楂糕”(开胃)、泡“山楂茶”(降血脂),尤其擅长消肉食积滞,吃过多油腻食物后,煮山楂红糖水可缓解腹胀;产后瘀血腹痛,可加少量当归、桃仁同煮。

麦芽:性平,味甘,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生麦芽(未炒过的)用于消食,如煮“麦芽山楂水”治疗小儿食积;炒麦芽(微炒)偏于健脾,适合脾胃虚弱者煮粥,哺乳期女性若需回乳,可用炒麦芽煮水饮用(需连续服用数日)。

神曲:性温,味甘辛,消食和胃,常与山楂、麦芽同用,称“三仙饮”,用于治疗食积腹胀、消化不良;也可煮“神曲粥”,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

利水渗湿类:促进水液代谢,消除水肿

湿邪内停易导致水肿、小便不利、脘腹胀闷,利水渗湿类药材能促进水液代谢,改善湿邪症状。

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煮“薏苡仁红豆粥”是经典祛湿方,适合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也可炖汤(薏苡仁炖排骨)或做甜品(薏苡仁莲子汤),注意:薏苡仁性微寒,脾胃虚寒者可炒熟后使用,或加生姜同煮。

茯苓:性平,味甘淡,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厨房用途广泛:煮“茯苓粥”健脾渗湿;炖汤(茯苓炖鸡汤)适合脾虚水肿、心悸失眠;也可做“茯苓饼”,适合儿童脾虚食少,茯苓性质平和,利而不伤,是日常祛湿的常用食材。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煮“赤小豆鲤鱼汤”治疗水肿;煮“赤小豆粥”适合产后水肿、脚气浮肿;也可与绿豆同煮“二豆饮”,清热利湿,注意:赤小豆与红豆外形相似,但赤小豆偏于利水,红豆偏于补心,需区分使用。

活血化瘀类: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滞

血瘀易导致痛经、闭经、面色晦暗,活血化瘀类药材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适合女性及血瘀体质者调理。

丹参:性微寒,味苦,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煲汤(丹参炖乌鸡)适合血瘀痛经、闭经;泡“丹参茶”(丹参+山楂)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也可煮“丹参粥”,适用于心烦失眠、心悸怔忡。

厨房用到的药材

桃仁:性平,味苦甘,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煮“桃仁粥”治疗产后瘀血腹痛、闭经;炖汤(桃仁炖瘦肉)适合跌打损伤后的瘀血肿痛;但桃仁有小毒,需去皮尖,炒熟后使用,孕妇禁用。

安神类:宁心安神,改善睡眠

心神不宁易导致失眠、多梦、心悸,安神类药材能滋养心神,改善睡眠质量,适合压力大、睡眠不佳者调理。

酸枣仁:性平,味甘酸,养心安神、敛汗,煮“酸枣仁粥”是经典助眠方,适合心肝血虚导致的失眠、心悸;也可泡“酸枣仁茶”,睡前饮用可改善睡眠质量,酸枣仁生用偏于醒脾,炒用偏于安神,失眠者多用炒酸枣仁。

百合:性微寒,味甘,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煮“百合粥”适合阴虚失眠、心烦不安;炖汤(百合莲子瘦肉汤)适合更年期综合征、失眠多梦;也可做“百合银耳羹”,养心安神、润肺止咳。

补益类:补充气血,增强体质

气血不足易导致乏力、面色萎黄、免疫力低下,补益类药材能补充气血,增强体质,适合体质虚弱、病后调理者。

枸杞:性平,味甘,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泡“枸杞茶”(枸杞+菊花)适合肝肾阴虚导致的视力模糊、腰膝酸软;煮“枸杞粥”适合气血不足、乏力;炖汤(枸杞炖羊肉)适合肾阳虚导致的畏寒怕冷。

山药:性平,味甘,健脾益肺、固肾益精,煮“山药粥”适合脾虚泄泻、食欲不振;炖汤(山药排骨汤)适合肺虚咳嗽、肾虚遗精;也可做“拔丝山药”,健脾养胃。

黄芪:性微温,味甘,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煲汤(黄芪炖鸡汤)适合气虚乏力、自汗;泡“黄芪茶”(黄芪+枸杞)适合气虚导致的免疫力低下;但黄芪性温,阴虚火旺者需慎用,用量不宜过大(10-15克/日)。

厨房药材使用注意事项

  1. 辨证使用:需根据自身体质(如寒、热、虚、实)选择药材,如寒性体质慎用寒凉药材(薏苡仁、百合),热性体质慎用温热药材(花椒、肉桂)。
  2. 适量为宜:药材虽为食物,但过量食用可能损伤身体,如生姜过量易生热,黄芪过量易腹胀。
  3. 特殊人群禁忌:孕妇慎用活血类(桃仁、红花)、温里类(肉桂、干姜);儿童、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使用前建议咨询医生。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厨房里的药材是不是放得越多越好?
解答:不是,药材的使用需“辨证施治”,并非越多越好,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身体失衡,如过量使用温热类药材(花椒、肉桂)易上火,过量使用利水类药材(薏苡仁、茯苓)易伤津,不同药材功效可能重叠,如山楂、麦芽、神曲均能消食,搭配使用需控制总量,以免消伐太过,损伤脾胃,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身体质和需求,选择1-2种对症药材,适量使用。

问题2:孕妇可以使用哪些厨房药材?
解答:孕妇使用厨房药材需格外谨慎,禁用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温里散寒(如肉桂、干姜)、行气破气(如香附、砂仁)类药材,以免动胎气,可适量使用性平、温和的补益类药材,如枸杞(煮粥、泡水,滋养肝肾)、山药(炖汤、煮粥,健脾安胎)、红枣(泡水、煮粥,补中益气),但需注意用量,避免过量,若有特殊情况(如妊娠呕吐、水肿),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搭配药材。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滋肝补肾的中草药
« 上一篇 09-07
桑寄生的中草药图片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