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是中医外科常见急腹症,以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发热为主要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阑尾炎,也可包括其他腹腔炎性包块,中医认为肠痈多因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情志不畅、暴急奔走等导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壅肉腐而成痈,治疗需分期辨证,内治外治结合,注重整体调节与局部排脓的协同作用。
病因病机
肠痈的发病核心在于“肠腑壅滞,气血瘀滞,化热成痈”,具体病因包括:
-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下注肠道,与气血搏结成痈;
- 寒温失调:外感寒邪或腹部受凉,寒凝肠道,气血瘀滞,郁而化热;
- 情志所伤: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肠道传导失司,瘀血浊气壅滞而成痈;
- 暴急奔走:劳倦过度或跌仆损伤,导致肠道血络损伤,瘀血停滞,瘀久化热成痈;
- 湿热蕴结:肠道湿热壅盛,与气血相搏,热盛肉腐成脓。
病位在肠,与肝、脾、胃关系密切,病理性质初起以实为主,表现为气滞血瘀;继而化热成痈,以热毒为主;后期若正虚邪恋,可转为虚实夹杂。
辨证分型与治疗
肠痈的治疗需根据病程分期(初期、酿脓期、溃脓期)及证型特点,确立“消、托、补”三大治则,初期以行气活血、通腑泄热为主;酿脓期以清热解毒、透脓散结为主;溃脓期以益气养阴、托毒排脓为主,必要时结合西医手术干预。
(一)辨证分型与内治方药
证型 | 临床表现 | 治法 | 主方及加减 |
---|---|---|---|
瘀滞期(初期) | 转移性右下腹痛,痛有定处,拒按,恶心纳差,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 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 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丹皮、桃仁、冬瓜仁,若气滞明显加木香、川楝子;湿热重加黄连、黄芩。 |
蕴热期(酿脓期) | 腹痛加剧,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可触及包块,发热口渴,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 清热解毒,行瘀排脓 | 仙方活命饮合大黄牡丹汤加减:金银花、蒲公英、当归、赤芍、乳香、没药、大黄、丹皮,若热毒炽盛加黄连、栀子;脓成难溃加穿山甲、皂角刺。 |
溃脓期 | 腹痛减轻,但右下腹可触及局限性包块,或见发热自汗、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 益气养阴,托毒排脓 | 透脓散加减: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若阴虚明显加沙参、麦冬;脓多难出加薏苡仁、败酱草。 |
(二)外治法
-
药物外敷:适用于瘀滞期、酿脓期未成脓者。
- 金黄散:用醋或麻油调敷右下腹,每日1-2次,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玉露散:用蜂蜜调敷,适用于热毒偏盛者;
- 大蒜糊:大蒜捣烂加芒硝少许,敷于右下腹(注意皮肤保护,避免灼伤),解毒排脓。
-
灌肠疗法:适用于里热炽盛、腑气不通者。
大黄牡丹汤保留灌肠:大黄、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煎取100mL,保留灌肠30分钟,每日2次,通腑泄热、活血化瘀。
-
针灸疗法:辅助缓解腹痛、调节肠道功能。
- 体针:取足三里、阑尾穴、天枢、上巨虚、合谷等,强刺激,每日1-2次;
- 耳针:取阑尾、神门、大肠、交感等穴,埋针或压豆,每日按压3-5次。
(三)其他疗法
- 饮食调护:初期禁食,或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酿脓期可进半流质(如稀粥、烂面条);溃脓期宜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山药粥、蔬菜泥),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及牛奶、甜食等易产气食物。
- 情志调畅:避免焦虑、恼怒,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配合心理疏导,以防气机郁滞加重病情。
- 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于脓液局限;恢复期可适当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
转归与预防
肠痈早期及时治疗,多可消散;若酿脓成溃,需及时排脓,防止邪毒内陷;若治疗不当或延误病情,可出现穿孔、腹膜炎、脓毒血症等变证,此时需结合西医手术(如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治疗,预防方面,需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暴急奔走,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肠道寄生虫病及慢性肠道炎症。
相关问答FAQs
问:肠痈的中医治疗何时需要结合西医手术?
答:肠痈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结合西医手术干预:① 症状加重,出现高热、寒战、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提示阑尾已穿孔或坏疽;② 右下腹触及明显包块,B超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形成,保守治疗无效或脓肿增大;③ 合并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神志改变;④ 妊娠期、老年体弱患者,病情进展快,易穿孔,需尽早手术,中医治疗在肠痈早期(瘀滞期、酿脓期未穿孔)效果显著,但中晚期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手术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术后可配合中药调理,促进康复。
问:肠痈患者饮食上有哪些禁忌?如何科学调养?
答:肠痈患者饮食需遵循“清淡、易消化、忌刺激”原则:① 禁忌食物:生冷(如冰饮、生冷瓜果)、辛辣(如辣椒、花椒、生姜)、油腻(如肥肉、油炸食品)、易产气(如豆类、牛奶、洋葱)及甜食(如蛋糕、蜂蜜),以免助湿生热、加重腹胀;② 适宜食物:初期可饮米汤、藕粉等流质;缓解期进稀粥、烂面条、山药粥等半流质;恢复期逐渐添加瘦肉粥、蔬菜泥、水果泥(如苹果、香蕉)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促进正气恢复,调养方面,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饮用蜂蜜水或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度锻炼(如散步),增强体质,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