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逆是中医治疗“气机上逆”病症的重要方法,主要针对胃气上逆、肺气上逆、肝气上逆等引起的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咳嗽、气喘等症状,中草药通过性味归经的调节,达到和胃、降气、平喘、止呕的效果,以下从功效分类、具体药物、配伍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常用降逆中草药。
和胃降逆类:适用于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嗳气
此类药物多归脾、胃经,能调和胃气,使上逆之气下行,是治疗胃脘胀满、呕吐呃逆的核心药物。
-
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为降逆止呕要药,尤其擅长治疗寒饮、痰湿阻滞中焦所致的呕吐,如“小半夏汤”配生姜,治痰饮呕吐;也可用于湿痰咳嗽、胸脘痞闷,注意生半夏有毒,需炮制(姜半夏、法半夏)后使用,阴虚燥咳、出血者慎用。
-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为“呕家圣药”,对胃寒呕吐、鱼蟹中毒呕吐尤为适宜,可单独煎服或配半夏增强止呕效果,阴虚内热、实热证者忌用。
-
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胃、大肠经,降气化痰、降止噫气,不仅善治胃气上逆之噫气、呕吐,还可用于痰壅气逆之咳嗽痰多,常配代赭石(如旋覆代赭汤)增强重镇降逆之力,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慎用。
-
代赭石:苦寒,归肝、心、肺、胃经,质重沉降,长于平肝潜阳、降逆止血,亦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对肝阳上亢兼胃逆者尤为适合(如镇肝熄风汤配龙骨、牡蛎),脾胃虚寒、孕妇及气虚下陷者忌用。
-
竹茹:甘微寒,归肺、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善治胃热呕吐、妊娠恶阻,以及痰热扰心之心烦失眠,可配黄连、陈皮(如橘皮竹茹汤)增强清胃降逆之效,寒痰呕吐、胃寒呃逆者慎用。
降气平喘类:适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
此类药物多归肺经,能肃降肺气,消除壅滞,缓解咳喘,常用于外感或内伤所致的肺气不降之证。
-
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治疗痰壅气逆咳喘之要药,尤其适用于寒痰喘咳、痰多胸闷,常配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养亲汤)增强化痰降气之力,阴虚喘咳、脾虚便溏者慎用。
-
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大肠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既能治食积腹胀,又能降肺气以消痰喘,对食积兼痰喘者效佳(如枳实导滞丸配大黄),气虚无食积、痰饮者慎用。
-
白前:辛、苦,微温,归肺经,降气化痰、止咳,性温而不燥,长于祛痰降肺气,治疗肺气壅实之咳嗽痰多、气喘,无论寒热均可配伍使用,常配紫菀、桔梗(如止嗽散)增强止咳化痰之效。
-
前胡:苦、辛,微寒,归肺经,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既能降肺气止咳,又能疏散风热,适用于外感风热、痰热壅肺之咳嗽痰黄、气喘,常配桑叶、杏仁(如杏苏散)疏风宣肺、化痰止咳。
疏肝降逆类:适用于肝气上逆之头痛、眩晕、呃逆
此类药物多归肝、脾经,能疏解肝郁,使上逆之气下行,常用于肝郁气滞或肝阳上亢所致的病症。
-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疏肝暖胃,对肝胃虚寒之呕吐吞酸、脘腹冷痛尤为适宜,常配黄连(如左金丸)辛开苦降,治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热证、阴虚火旺者忌用。
-
沉香:辛、苦,微温,归脾、胃、肾、肺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既能疏肝理气,又能温肾纳气,对肝郁气滞之胸闷胁痛、肾不纳气之虚喘,以及寒凝气滞之呕吐呃逆均有效,常研末冲服或入煎剂,阴虚火旺、气虚下陷者慎用。
-
佛手:辛、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性温而不燥,能疏肝解郁,又能和胃降逆,治疗肝郁气滞之胸闷胁痛、肝胃不和之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可配香附、陈皮(如柴胡疏肝散)增强疏肝理气之效。
其他降逆类:兼有降逆功效的常用药
-
丁香: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善治虚寒性呕吐、呃逆,对胃寒脘腹冷痛、肾虚阳痿等也有效,常配柿蒂(如丁香柿蒂汤)治疗虚寒呃逆,热证、阴虚内热者忌用。
-
柿蒂:苦涩,平,归胃经,降逆止呃,专治呃逆,无论寒热均可配伍使用,胃寒配丁香、生姜,胃热配黄连、竹茹,虚寒配人参、丁香(如丁香柿蒂汤)。
常用降逆中草药简表
类别 |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特点 | 主治重点 |
---|---|---|---|---|
和胃降逆类 | 半夏 | 辛温,归脾、胃、肺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寒痰、湿痰呕吐,胸脘痞闷 |
生姜 | 辛温,归肺、脾、胃经 | 温胃散寒、和中降逆 | 胃寒呕吐,风寒感冒 | |
旋覆花 | 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 | 降气化痰、降止噫气 | 噫气、呕吐,痰壅气逆咳嗽 | |
降气平喘类 | 苏子 | 辛温,归肺、大肠经 |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 寒痰喘咳,痰多胸闷 |
莱菔子 | 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 食积腹胀,痰喘 | |
疏肝降逆类 | 吴茱萸 | 辛苦热,归肝、脾、胃经 |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 肝胃虚寒呕吐吞酸,脘腹冷痛 |
沉香 | 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 肝郁气滞,虚寒呕吐,肾虚喘促 |
配伍应用要点
降逆中草药的使用需辨证配伍:若胃寒呕吐,宜配温里药(如生姜、干姜);胃热呕吐,配清热药(如黄连、竹茹);痰湿中阻,配化痰药(如陈皮、茯苓);肝气犯胃,配疏肝药(如柴胡、香附);气虚呃逆,配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肾不纳气,配补肾纳气药(如蛤蚧、冬虫夏草),经典方剂如“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治胃虚气逆、心下痞硬;“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大枣、生姜、人参、甘草)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相关问答FAQs
Q1:降逆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降逆中草药,降逆药物多具沉降之性,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功能减弱,出现腹胀、乏力、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代赭石、黄连等苦寒药物久服易伤脾胃,生姜、丁香等温热药物久服易耗阴助热,需根据病情在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及时调整方剂。
Q2:哪些人群使用降逆中草药需谨慎?
A2:以下人群需谨慎使用:①孕妇:半夏、代赭石、麝香等有毒性或峻烈降逆作用的药物可能影响胎儿,需禁用或慎用;②阴虚火旺者:生姜、丁香、吴茱萸等温热药物易助火伤阴,加重潮热、盗汗、口干等症状;③脾胃虚寒者:竹茹、黄连等寒凉药物易损伤脾阳,导致腹泻、腹痛;④出血性疾病患者:代赭石、旋覆花等重镇或活血药物可能加重出血,用药前需明确体质和病情,必要时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配伍甘草、大枣等顾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