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其应用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仍在医疗保健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众多中草药中,有一部分因疗效确切、药性平和或应用广泛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客”,它们既是中医方剂中的“主力军”,也是家庭药箱里的“老熟人”,这些草药或可解表散寒,或能清热解毒,或可健脾益气,或能养血安神,共同构成了中医药文化中贴近生活的智慧篇章,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最常见中草药的名字、性味归经、主要功效及常见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它们的药用价值。
最常见中草药详解
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主要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常见用法:甘草被誉为“国老”,因其能调和药性,几乎在大多数方剂中都有出现,单用可治脾胃虚弱、食少乏力;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能增强清热解毒之效,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与桔梗、杏仁配伍,可祛痰止咳,适用于咳嗽痰多;与芍药同用,能缓急止痛,常用于脘腹挛急作痛,甘草生用偏于清热解毒,蜜炙后则长于补中益气。
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主要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常见用法:黄芪是补气要药,尤其善于补脾肺之气,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时,常与人参、白术同用(如“四君子汤”);用于表虚自汗、气虚外感,可与防风、白术配伍(“玉屏风散”);对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能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常与当归、穿山甲等同用,现代研究也表明,黄芪能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常用于体质虚弱者的日常调理。
当归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主要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常见用法:当归被誉为“血家圣药”,是妇科调经的要药,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与熟地、白芍、川芎配伍(“四物汤”);对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血瘀证,能活血化瘀,常与桃仁、红花同用;血虚肠燥便秘者,可与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当归身偏补血,当归尾偏活血,全当归则补血活血兼顾,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不同部位。
枸杞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主要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常见用法:枸杞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日常泡茶、煲汤皆可,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常与菊花、熟地、山茱萸同用(如“杞菊地黄丸”);对于消渴症(糖尿病)属阴虚者,能配伍天花粉、生地等滋阴生津,现代研究认为,枸杞富含枸杞多糖、胡萝卜素,能抗氧化、保护肝脏,长期适量食用可增强体质,尤其适合用眼过度者。
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常见用法: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的要药,性寒而不伤胃,既能清里热,又能透表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同用(“银翘散”);用于疮痈肿毒、丹毒、蜂窝织炎等热毒炽盛之证,可单用煎服或外敷,也可与蒲公英、野菊花配伍增强疗效,金银花泡茶饮用,可预防中暑、缓解咽喉不适,是夏季常备的清热饮品。
菊花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常见用法:菊花分黄菊、白菊、杭白菊、贡菊等,功效略有侧重,疏散风热常用黄菊(如“桑菊饮”),平肝明目多用白菊或杭白菊,清热解毒可选用贡菊,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可与桑叶、薄荷、蝉蜕同用;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眼花、高血压,可配伍枸杞、决明子、夏枯草;肝火旺盛导致的目赤肿痛,可单用煎服或熏洗眼睛,菊花茶也是日常养生佳品,尤其适合长期用眼、肝火旺盛者。
薄荷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常见用法:薄荷气味芳香,是疏散风热的常用之品,其“轻清上升”的特性尤善清头目、利咽喉,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常与金银花、牛蒡子、荆芥同用(“银翘散”);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可与柴胡、白芍、香附疏肝解郁;风疹瘙痒、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可配伍蝉蜕、牛蒡子、荆芥穗透疹止痒,薄荷含服或泡茶可缓解咽喉不适,但因其发汗耗气,表虚自汗者不宜多用。
生姜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主要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常见用法:生姜既是厨房常见的调味品,也是解表散寒的良药,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可配伍红糖、葱白煎服(“姜糖饮”);胃寒呕吐、恶心欲吐,单用捣汁服或与半夏、紫苏同用(“生姜半夏汤”);寒痰咳嗽、痰多清稀,可与陈皮、细辛、五味子化痰止咳,生姜能解鱼蟹毒,食用海鲜不慎中毒时,可取生姜汁解毒。
大枣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主要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常见用法:大枣是药食同源的佳品,能补脾胃、益气血,常作为药引以缓和药性、保护脾胃,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可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参苓白术散”);血虚萎黄、失眠多梦,可与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养血安神;在峻烈药方中加入大枣,能减少药物对脾胃的刺激,如“十枣汤”中用大枣缓和甘遂、大戟、芫花之毒性,日常熬粥、煲汤时加入大枣,可增强补益之效,适合气血不足者长期食用。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主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常见用法:茯苓是利水渗湿的要药,性质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无论是寒湿还是湿热所致,均可配伍使用,如与猪苓、泽泻、白术同用(“五苓散”);脾虚湿盛、食少便溏、痰饮眩悸,可与党参、白术、半夏健脾燥湿;心脾两虚、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常与酸枣仁、远志、龙眼肉配伍(“归脾汤”),茯苓药食两用,可做成茯苓粥、茯苓饼,适合湿气重、脾胃虚弱者日常调理。
常见中草药一览表
中草药名称 | 性味 | 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见用法/配伍 |
---|---|---|---|---|
甘草 | 甘,平 | 心、肺、脾、胃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生用清热解毒,蜜炙补中益气;常作药引 |
黄芪 | 甘,微温 | 脾、肺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 配人参、白术补气;配防风、白术固表 |
当归 | 甘、辛,温 | 肝、心、脾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配熟地、白芍补血;配桃仁、红花活血 |
枸杞子 | 甘,平 | 肝、肾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泡茶、煲汤;配菊花明目,配熟地滋阴 |
金银花 | 甘,寒 | 肺、心、胃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配连翘、薄荷治感冒;单用或外敷解毒 |
菊花 | 甘、苦,微寒 | 肺、肝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 黄菊疏散风热,白菊平肝明目;配枸杞养肝 |
薄荷 | 辛,凉 | 肺、肝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配金银花、牛蒡子治感冒;配柴胡疏肝 |
生姜 | 辛,微温 | 肺、脾、胃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 配红糖治风寒感冒;配半夏止呕 |
大枣 | 甘,温 | 脾、胃 |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 作药引调和药性;配党参、白术健脾 |
茯苓 | 甘、淡,平 | 心、脾、肾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配猪苓、泽泻利水;配酸枣仁宁心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这些常见中草药可以自己随意搭配使用吗?
解答:不建议随意搭配使用,中草药的配伍需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需根据个人体质、病情轻重、寒热虚实等辨证论治,风寒感冒适用生姜、葱白等辛温解表药,若误用金银花、菊花等寒凉药物,可能加重病情;体虚者盲目使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可能损伤脾胃,部分药物存在“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如甘草反甘遂、大戟,乌头反贝母),自行搭配易引发不良反应,使用中草药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问题2:药食同源的中草药日常食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解答: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如枸杞、大枣、生姜、茯苓等)虽性质相对平和,但日常食用也需注意体质差异和适量原则,枸杞温补,体内有实热、痰湿者(如舌苔厚腻、大便黏滞)过量食用易上火;大枣甘温,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用量,避免血糖升高;生姜辛温,阴虚内热(如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者不宜长期大量食用,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食用前最好咨询医生,避免因体质特殊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健康,日常食用时,可遵循“少量多次、辨证施食”的原则,根据自身反应调整用量,必要时暂停食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