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中草药益母草图片识别其药用部位与形态特征?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益母草,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Leonurus japonicus Houtt.,别名茺蔚、坤草、野天麻等,是中国传统常用中草药,尤以活血调经、利尿消肿功效著称,历代医籍多有记载,被誉为“妇科经产之要药”,其分布广泛,自东北至华南、西南各地均有生长,常见于田埂、草地、溪边等向阳处,生命力强,适应性广,以下从形态特征、药用价值、生长环境、采收加工及图片识别要点等方面详细介绍,帮助读者全面认识益母草,并通过文字描述准确识别其图片特征。

中草药益母草图片

形态特征:图片识别的核心依据

益母草的全株特征鲜明,是图片识别的关键,需从根、茎、叶、花、果五部分综合判断,尤其注意叶形、花序及植株整体形态。

益母草为直根系,主根细长,圆柱形,略呈黄白色,主根上有多数侧根,入土较浅,幼苗期主根明显,成株后主根逐渐木质化。

茎直立,通常高30-120cm,基部多分枝,四棱形,棱上具倒生细毛,茎节处略膨大,幼茎常带紫红色,老茎呈黄绿色或绿褐色,茎棱明显,用手触摸有粗糙感,这是区别于相似植物的重要特征。

叶对生,叶形因生长阶段而异,具有“基生叶与茎生叶异形”的特点:

  • 基生叶:幼苗期或植株基部叶片,具长柄,叶片轮廓为卵形或近圆形,直径4-12cm,叶缘有锯齿,叶面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均有柔毛,质地较薄,似薄荷叶但叶形更宽大。
  • 茎生叶:中上部叶片无柄或叶柄极短,叶片掌状3深裂,裂片再呈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呈线形或披针形,长3-8cm,宽2-6mm,裂片顶端渐尖,叶缘具疏锯齿或不规则深裂,叶片质地稍厚,叶面粗糙,叶脉明显。

花期6-9月,轮伞花序腋生,每轮有6-12朵花,组成间断的穗状花序,花序长4-18cm,结果时花序伸长;花萼筒状,长约6-8mm,萼齿5,呈三角形,前齿较宽,后齿较窄,表面密生柔毛;花冠粉红色至淡紫红色,长约1-1.2cm,花冠二唇形,上唇直伸,全缘,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倒心形,两侧裂片较小,卵圆形;雄蕊4枚,二强,即2长2短,着生于花冠筒中上部,花药黄色;雌蕊1枚,子房4裂,柱头2裂。

果期8-10月,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约2.5mm,宽约1.5m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毛,顶端平截,果皮薄。

中草药益母草图片

为方便图片识别,以下归纳益母草主要形态特征于表格:

部位 特征描述
直立,四棱形,棱上有倒生细毛,节处膨大,幼茎紫红,老茎绿褐
对生,基生叶卵形(有长柄),茎生叶掌状3深裂(裂片线形/披针形)
轮伞花序,腋生穗状花;花冠粉红/淡紫,二唇形;上唇全缘,下唇3裂(中裂倒心形)
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灰褐色,顶端平截

药用价值:从传统到现代的科学印证

益母草的药用部位为地上干燥全草,夏季花开时割取,晒干或切段后入药,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肝、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之效。

传统应用

中医理论中,益母草是妇科“经产之要药”,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等症。《本草纲目》记载“益母草,活血、破血、调经、解毒”,因其能促进子宫收缩,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故被誉为“血家圣药”,益母草还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等症,单用或配伍其他药物(如当归、川芎、红花等)均可奏效。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母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益母草碱(leonurine)、水苏碱(stachydrine)、益母草啶(leonuridine)及黄酮类、有机酸等成分,具有多重药理作用:

  • 对子宫的作用:益母草碱小剂量能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力,大剂量则抑制收缩,呈“双向调节”作用,可缓解子宫痉挛,促进产后子宫复旧。
  • 心血管保护:益母草碱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对高血压、冠心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 抗氧化与抗炎:其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并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
  • 利尿作用:益母草的利尿成分与水苏碱相关,能增加尿量及钠、氯离子排泄,可用于急性肾炎水肿。

生长环境与采收加工: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

生长环境

益母草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忌积水,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在阳光充足、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中生长最佳,常见于海拔500-2000m的田埂、路旁、山坡草地、溪边沟谷等处,常与马唐、狗尾草等杂草伴生,人工栽培可于春季3-4月播种,生长期约90-120天。

采收加工

  • 采收时间:以夏季开花期(6-8月)采收为佳,此时益母草碱含量最高,药用价值最佳;若采收过晚,果实成熟后有效成分下降,且茎叶老化,影响药材质量。
  • 加工方法:选择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将植株从基部割取,除去杂质,晒至半干时扎成小把,再晒至全干,遇阴雨可烘干(温度控制在50-60℃,避免有效成分破坏),干燥后的益母草全体呈黄绿色或绿褐色,茎方形,叶多破碎,花冠多脱落,残留花萼筒状,小坚果可见,具清香气,味微苦。

图片识别要点:避免混淆的实用技巧

野外或图片中识别益母草,需注意与唇形科相似植物区分,如夏至草(Lagopsis supina)、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等,主要区别点如下:

中草药益母草图片

  • 夏至草:植株较矮小(高15-35cm),茎四棱但棱上无毛或毛极疏;叶掌状3深裂,裂片再3裂,最终裂片更宽(卵形);花序紧密呈头状,非穗状,花冠白色,易与益母草区分。
  • 活血丹:茎匍匐或上升,下部节生根,叶肾形或心形,叶缘有圆齿,非掌状深裂;花冠淡蓝或淡紫色,下裂片片状,非倒心形,且全株有薄荷样香气。

益母草图片中,若观察到“四棱茎带细毛、掌状深裂的线形裂片叶、粉红色二唇形花组成腋生穗状花序”三大特征,基本可确定为益母草。

使用注意事项:安全用药的前提

益母草虽为常用中药,但使用时需注意:

  1.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益母草收缩子宫可能引起流产);月经过多者、无瘀滞者慎用;脾胃虚弱者不宜长期服用。
  2.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常用量9-30g;益母草膏、益母草颗粒等中成药需按说明书服用,避免过量(过量可能引起头晕、腹泻等不良反应)。
  3. 配伍禁忌:不宜与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西药同用,可能影响药效;体虚者配伍党参、黄芪等补益药,增强安全性。

相关问答FAQs

Q1:益母草和夏至草的图片如何快速区分?
A1:区分益母草和夏至草可抓住三点:①植株高度:益母草较高(30-120cm),夏至草矮小(15-35cm);②茎毛特征:益母草茎四棱且有倒生细毛,夏至草茎棱毛极疏或无毛;③花序与花:益母草为腋生穗状花序,花冠粉红/淡紫,夏至草为头状花序,花冠白色,益母草茎生叶掌状3深裂后裂片线形,夏至草裂片更宽呈卵形,通过叶片形态可进一步确认。

Q2:拍摄益母草图片时,哪些角度最能体现其特征?
A2:为准确识别益母草,拍摄时需包含以下关键角度:①整体株型:展现植株高度、分枝情况及茎四棱特征;②叶片特写:拍摄茎中部掌状深裂叶,清晰显示裂片线形/披针形及叶缘锯齿;③花序近景:对准轮伞花序,突出粉红色二唇形花及花萼筒状特征;④茎部细节:拍摄茎节处膨大及棱上倒生细毛,若能同时包含花、叶、茎,可最大限度避免与其他相似植物混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益母草究竟有几种?
« 上一篇 09-08
药材免费信息发布去哪里操作?
下一篇 » 09-0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