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炎是男性常见生殖系统炎症,属中医“子痈”范畴,以附睾肿胀疼痛、触痛明显,甚则伴有发热、阴囊皮肤红肿为临床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下注、肝气郁结、瘀血阻滞或脾肾亏虚所致,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内服外治相结合,兼顾整体调节与局部症状改善,现将中医治疗方法详述如下。
中医对附睾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附睾炎的发生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性初期以实证、热证为主,后期可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具体病机包括:
- 湿热下注: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饮酒),或包皮过长、不洁性交致湿热内生,下注肝经,气血壅滞于附睾,发为红肿热痛。
- 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日久化火,湿热互结,循经下注,结于宗筋(附睾),不通则痛。
- 瘀血阻滞:湿热或气滞日久,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与湿热互结于附睾,形成硬结,疼痛持久难消。
- 脾肾亏虚: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损伤脾肾,正气亏虚,湿热余邪留恋,正虚邪恋,附睾肿痛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辨证论治与内服中药治疗
附睾炎的治疗需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采用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等治法,内服中药是核心治疗手段,具体分型论治如下:
(一)湿热下注证
主症:附睾肿大疼痛,灼热明显,触痛拒按,阴囊皮肤红肿,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及下腹部;伴发热恶寒,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代表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经湿热;泽泻、车前子、木通利水渗湿;当归、生地养血活血;柴胡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热毒甚者加蒲公英、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肿痛明显加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
中成药:三金片、热淋清颗粒(偏下焦湿热者)。
(二)肝气郁结证
主症:附睾肿胀疼痛,多无明显红热,疼痛可牵及少腹、睾丸,情绪波动时加重;伴胸闷叹息,烦躁易怒,胁肋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代表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理气;川芎、芍药、甘草活血缓急止痛;若郁久化火加栀子、黄芩;若气滞血瘀加当归、桃仁、红花。
中成药:逍遥丸、柴胡疏肝丸(偏肝郁气滞者)。
(三)瘀血阻滞证
主症:附睾硬结,疼痛较剧,痛如针刺,固定不移,阴囊皮肤色暗或紫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代表方药:少腹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乳香、没药、延胡索行气止痛;夏枯草、浙贝母、荔枝核软坚散结;若硬结日久加穿山甲、皂角刺以通络散结。
中成药:桂枝茯苓丸(偏瘀血内阻者)。
(四)脾肾亏虚证
主症:病程较长,附睾肿痛反复发作,肿痛较轻,按之柔软;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肾,托毒生肌。
代表方药: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补肾填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若余毒未清加黄芪、当归(托毒散瘀);若阴虚明显加枸杞子、女贞子。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偏脾肾阳虚者)。
外治法
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缓解肿痛,促进炎症吸收,常与内服法联合使用。
(一)中药外敷
适用于急性期红肿热痛明显者,常用药物:大黄、黄柏、芒硝、冰片等,研末后用醋或蜂蜜调敷于阴囊患处,避开睾丸,每日1-2次,每次敷2-4小时,若红肿甚者,可用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等)以茶水调敷;若疼痛剧烈,可用四黄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加乳香、没药调敷,以清热消肿、活血止痛。
(二)中药熏洗与坐浴
适用于慢性期或恢复期,附睾硬结、轻度疼痛者,常用方:苦参、蛇床子、黄柏、蒲公英、赤芍各30g,煎水先熏后洗,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三)中药保留灌肠
适用于肝郁气滞或湿热下注证,伴见便秘、少腹坠胀者,常用方:龙胆草、黄芩、枳实、厚朴、桃仁各15g,煎取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以通腑泄热、疏肝理气。
针灸与推拿治疗
(一)针灸
- 体针:主穴取太冲(疏肝)、三阴交(健脾利湿)、关元(补肾培元)、归来(局部通络);配穴:湿热加阴陵泉、行间,肝郁加期门、章门,瘀血加血海、膈俞,脾肾亏虚加肾俞、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急性期可加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艾灸:适用于慢性期脾肾亏虚证,取关元、肾俞、足三里等穴,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以温阳散寒、扶正固本。
(二)推拿
适用于慢性期附睾硬结、轻度疼痛者,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于小腹、气海、关元穴,再用拿法提拿腹股沟,最后用揉法、搓法作用于阴囊及附睾周围,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硬结。
食疗与生活调护
(一)食疗
根据证型选择食疗方,辅助治疗:
- 湿热下注证:赤小豆薏苡仁粥(赤小豆、薏苡仁各30g,煮粥),或蒲公英绿豆汤(蒲公英15g,绿豆30g,煮汤),清热利湿。
- 肝气郁结证:陈皮玫瑰花茶(陈皮10g,玫瑰花5g,泡水代茶),或佛手山药粥(佛手10g,山药30g,煮粥),疏肝理气。
- 瘀血阻滞证:山楂桃仁粥(山楂15g,桃仁10g,粳米50g,煮粥),或三七炖鸡(三七粉3g,鸡肉100g,炖服),活血化瘀。
- 脾肾亏虚证:山药枸杞粥(山药、枸杞子各20g,粳米50g,煮粥),或杜仲腰花(杜仲15g,猪腰1对,爆炒),健脾补肾。
(二)生活调护
- 避免诱因: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饮酒,戒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久坐、久骑,穿宽松棉质内裤,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
- 情志调畅:避免焦虑、抑郁,保持心情舒畅,肝气调达则气血通畅。
- 劳逸结合: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慢性期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 节制房事:治疗期间及恢复期应避免房事,以减少对附睾的刺激,防止病情反复。
附睾炎中医治疗方法简表
证型 | 主要症状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药(加减) | 外治法推荐 |
---|---|---|---|---|
湿热下注证 | 附睾红肿热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 | 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 龙胆泻肝汤(加蒲公英、金银花) | 金黄散外敷,苦参熏洗 |
肝气郁结证 | 附睾胀痛,情绪波动加重,胸闷叹息 | 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 柴胡疏肝散(加栀子、川楝子) | 四黄散外敷,艾灸关元 |
瘀血阻滞证 | 附睾硬结,刺痛固定,舌暗有瘀斑 |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 少腹逐瘀汤(加夏枯草、穿山甲) | 桃仁红花煎液熏洗 |
脾肾亏虚证 | 病程长,反复发作,腰膝酸软,畏寒 | 健脾益肾,托毒生肌 | 金匮肾气丸(加黄芪、当归) | 温灸肾俞、足三里 |
相关问答FAQs
Q1:附睾炎中医治疗一般需要多久见效?
A1:附睾炎的中医治疗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及患者体质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急性期(湿热下注证、肝气郁结证)若辨证准确、治疗规范,内服配合外治,3-5天即可见肿痛减轻,1-2周可明显缓解;慢性期(瘀血阻滞证、脾肾亏虚证)因病程长、易反复,需治疗4-8周甚至更久,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或健脾补肾为主,需坚持用药并配合生活调护,防止复发,若治疗2周症状无改善,应及时调整方案或结合西医治疗。
Q2:中医治疗附睾炎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
A2:中医治疗附睾炎期间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忌口,避免辛辣(辣椒、生姜)、肥甘(油炸、肥肉)、海鲜及饮酒,以免助湿生热;②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温水清洗,避免感染;③急性期卧床休息,阴囊托起,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④调畅情志,避免焦虑、愤怒,以免肝气郁结加重病情;⑤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尤其是慢性患者需坚持巩固治疗;⑥若出现高热、附睾脓肿等严重情况,应及时就医,必要时结合西医抗感染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