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筋膜无菌性炎症性疾病,以肌肉筋膜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筋伤”“痹症”“腰痛”等范畴,中医认为,筋膜炎的发生多因劳损伤筋、外感寒湿、气血瘀滞、肝肾亏虚等导致筋脉失养、气血不畅,治疗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祛寒除湿、补益肝肾”为基本原则,综合运用中药内服、外治法、功能锻炼等多种手段,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
中医对筋膜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理论中,“筋”泛指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具有连接关节、主导运动的作用,筋膜炎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
- 劳损伤筋:长期久坐、久站、过度负重或姿势不良,导致筋脉慢性损伤,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 外感寒湿: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寒性凝滞收引,湿性黏滞阻络,致筋脉拘挛、气血运行不畅;
- 肝肾亏虚:中年以后肝肾渐衰,或久病体虚,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易受外邪诱发;
- 瘀血阻络:跌仆损伤或劳损日久,局部瘀血内停,筋脉闭阻,疼痛固定不移。
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内服——辨证论治,调和气血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证型辨证用药,分为以下常见证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寒湿痹阻型 | 筋骨冷痛、重着,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舌淡苔白腻,脉弦紧 |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 独活寄生汤加减 |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枝、白芍 |
瘀血阻滞型 | 筋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身痛逐瘀汤加减 |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 |
肝肾亏虚型 | 筋酸软无力、劳则加重,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 左归丸加减 |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牛膝 |
气血两虚型 | 筋疲乏无力、疼痛绵绵,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弱 | 益气养血、舒筋通络 | 八珍汤加减 |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黄芪、鸡血藤 |
加减应用: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徐长理;肢体僵硬者加僵蚕、地龙;寒甚者加附子、干姜;湿甚者加苍术、薏苡仁。
(二)中医外治法——直达病所,疏通经络
外治法通过药物、器械等作用于体表,直接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常用方法包括:
-
针灸疗法
- 取穴:以阿是穴(疼痛最明显处)为核心,配合夹脊穴(调节神经)、足三里(补气活血)、阳陵泉(舒筋活络)、肾俞(补肾强筋)等。
- 操作: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1-1.5寸,实证用泻法(快速捻转、提插),虚证用补法(缓慢捻转、轻插重提),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寒湿型可配合艾灸(针上加艾炒),温通经络。
-
推拿疗法
- 手法:以滚法、按揉法放松局部肌肉(如背部、肩部、腰部),力度由轻到重;点按阿是穴、肾俞、环跳等穴位以止痛;对筋结硬结处采用弹拨法、散法,松解粘连;最后做关节被动活动(如腰部旋转、肩部外展),改善活动度。
- 疗程: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急性期手法宜轻柔,避免加重损伤。
-
艾灸疗法
- 穴位:阿是穴、命门、腰阳关、足三里等。
- 方法:温和灸(距皮肤2-3cm,以温热不灼痛为度)或隔姜灸(姜片上放艾炒),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寒湿痹阻型及阳虚体质患者。
-
中药外敷与熏洗
- 外敷:用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红花、乳香、没药等药物研末,用黄酒或蜂蜜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纱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适用于各型筋膜炎,尤其瘀血型。
- 熏洗:上述药物煎汤,先熏后洗(水温40-50℃,避免烫伤),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
-
拔罐疗法
- 方法:在阿是穴或膀胱经走罐(涂抹润滑油后,沿经络方向拉动火罐),或留罐10-15分钟,局部出现紫红色瘀斑为佳,适用于寒湿瘀血阻滞型,可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三)功能锻炼——动静结合,固本培元
中医强调“筋骨并重”,筋膜炎治疗需配合功能锻炼,促进筋膜修复,防止复发:
- 导引术: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可拉伸全身筋膜;太极拳缓慢连贯的动作,能调和气血,放松肌肉。
- 简易拉伸:
- 颈部:坐位,双手交叉抱枕,缓慢低头至下巴贴胸,保持10秒,再仰头,重复10次;
- 腰部:仰卧,抱膝触胸,保持10秒,或跪位,双手前伸,腰部下沉(猫牛式),重复10次;
- 肩部:立位,患侧手臂爬墙,逐渐抬高至最高点,保持10秒,重复10次。
- 注意事项:锻炼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四)日常调护——防病于未然
- 避风寒:避免久处寒冷潮湿环境,出汗后及时擦干,防止寒湿侵袭;
- 节劳作: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工作间隙起身活动5-10分钟;
- 调饮食:寒湿型可食生姜、花椒粥(温中散寒);瘀血型可食三七、山楂粥(活血化瘀);肝肾亏虚型可食黑芝麻、核桃、枸杞粥(滋补肝肾);
- 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中医认为“肝主筋”,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筋脉失养。
相关问答FAQs
Q1:筋膜炎中医治疗多久能见效?
A:疗效因病情轻重、证型及个体差异而异,急性筋膜炎(如劳损初期)通过针灸、推拿及中药内服,通常3-5次治疗后疼痛可明显缓解;慢性筋膜炎(病程超过3个月)需综合治疗1-2个疗程(10-20次)才能显著改善,同时需坚持功能锻炼和日常调护,防止复发,若治疗2周后症状无缓解,建议及时调整方案或结合西医检查(如排除椎间盘突出等)。
Q2:筋膜炎治愈后如何防止复发?A:防止复发需从“养筋”和“防损”两方面入手:①坚持适度功能锻炼,如每日拉伸、太极拳等,增强筋膜弹性;②避免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久坐葛优躺),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床垫;③注意保暖,尤其冬季避免腰部、肩部受寒;④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⑤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蛋白质(如瘦肉、鱼类)和钙质(如牛奶、豆制品),滋养筋脉,若劳累后出现轻微不适,可自行热敷或轻柔按摩,必要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