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痢疾,需结合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及痢疾的病因病机(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导致肠道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血下泄),以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温中、凉血解毒等为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调节。
病因病机
小儿痢疾多因感受暑湿、疫毒之邪,或乳食不节、积滞中焦,损伤脾胃,致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凝滞,湿热、寒湿、疫毒与肠中脂血相搏,下痢赤白脓血而成,临床以湿热痢最为常见,若疫毒炽盛,可内陷心肝,致高热、惊厥;若迁延不愈,或素体虚弱,可转为虚寒痢或休息痢。
辨证论治
辨证需辨寒热、虚实、轻重,湿热痢起病急,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寒湿痢下痢白多赤少,腹痛拘急;疫毒痢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息痢时发时止,遇劳即作;虚寒痢下痢稀薄滑脱,腹冷喜温,具体分型论治如下:
(一)湿热痢
临床表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代表方药:芍药汤加减,常用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大黄、槟榔通腑导滞;木香、当归、赤芍调气行血;甘草缓急和中,若热毒偏盛,加白头翁、黄柏、秦皮(即白头翁汤);若腹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若兼食积,加焦山楂、莱菔子。
(二)寒湿痢
临床表现:下痢赤白,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散寒,燥湿止痢。
代表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苍术、厚朴燥湿运脾;陈皮、半夏理气和中;炮姜、肉桂温中散寒;木香、槟榔行气导滞;甘草调和诸药,若兼表寒,加荆芥、防风;若脾虚明显,加党参、白术。
(三)疫毒痢(毒痢)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壮热口渴,烦躁不安,下痢脓血,或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浅促,或神昏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栀子泻火除烦;白头翁、秦皮、赤芍凉血解毒;若神昏抽搐,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熄风止痉;若出现厥脱(面色苍白、肢冷脉微),急用参附汤回阳救逆。
(四)休息痢(时发时止型)
临床表现: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倦怠怕冷,腹胀食少,遇寒或饮食不慎即发,大便夹有赤白黏冻,舌淡苔腻,脉细弱。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代表方药:连理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干姜温中健脾;黄连清肠燥湿;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白芍调养营血;甘草调和诸药,若脾肾阳虚,加附子、肉桂;若夹食积,加焦山楂、麦芽。
(五)虚寒痢
临床表现:下痢稀薄或滑脱不禁,腹部冷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腰酸畏寒,甚则脱肛,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代表方药:真人养脏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肉桂温补脾肾;肉豆蔻、诃子、罂粟壳涩肠固脱;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木香、木香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若中气下陷脱肛,加黄芪、升麻;若肾阳虚甚,加附子、补骨脂。
中医特色疗法
(一)外治法
-
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里急后重明显、口服困难或高热患儿。
- 方药一(湿热痢):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各15g,浓煎100ml,每次20-3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
- 方药二(虚寒痢):艾叶、干姜、吴茱萸各10g,浓煎100ml,方法同上。
-
穴位贴敷:
- 神阙穴:用温中止泻散(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末)敷脐,适用于寒湿痢、虚寒痢。
- 足三里穴:用清热解毒散(黄连、大黄、芒硝各等份)贴敷,适用于湿热痢、疫毒痢。
(二)针灸与推拿
-
针灸:主穴取天枢、上巨虚、合谷、阴陵泉,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虚寒痢加脾俞、肾俞;惊厥加太冲、百会,每日1次,不留针或留针10-15分钟。
-
推拿:
- 湿热痢: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揉天枢、推下七节骨。
- 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脐、摩腹。
- 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调护要点
- 饮食调护:急性期宜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米汤、藕粉、山药粥,忌生冷、油腻、辛辣及乳制品;恢复期逐渐增加营养,如莲子粥、瘦肉粥,忌暴饮暴食。
- 皮肤护理: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涂以护臀霜,防止红臀;若出现脱肛,便后用手轻托复位,并涂以润滑油。
-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大便次数及性状,若出现高热惊厥、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等危象,需立即中西医结合抢救。
- 预防隔离:患儿餐具、衣物需消毒,便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流行季节可服用藿香正气水或板蓝根颗粒预防。
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 主要临床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药及加减 |
---|---|---|---|
湿热痢 |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 |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 芍药汤加减(黄连、黄芩、大黄、木香等) |
寒湿痢 | 下痢白多赤少,腹痛拘急,口淡不渴 | 温中散寒,燥湿止痢 |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藿香、苍术、厚朴等) |
疫毒痢 | 壮热烦躁,下痢脓血,或神昏抽搐 |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加安宫牛黄丸) |
休息痢 | 时发时止,倦怠怕冷,遇劳即作 |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 连理汤加减(党参、黄连、木香等) |
虚寒痢 | 下痢滑脱,腹冷喜按,腰酸畏寒 | 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 真人养脏汤加减(人参、肉桂、诃子等) |
相关问答FAQs
问:小儿痢疾能用止泻药吗?
答:中医治疗小儿痢疾强调“辨证施治”,并非所有痢疾都需用止泻药,若属湿热痢、疫毒痢,中医主张“通因通用”,即用清热导泻药物(如大黄、槟榔)排出肠中湿热积滞,邪去则痢自止;若过早使用收敛止泻药(如赤石脂、禹余粮),可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仅虚寒痢、休息痢后期,因脾肾阳虚、肠滑失固,才需用涩肠固脱药物(如肉豆蔻、诃子),是否用止泻药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滥用。
问:中医治疗小儿痢疾需要多久见效?
答:中医治疗小儿痢疾的疗效取决于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及是否及时规范治疗,一般而言,轻症(如普通湿热痢、寒湿痢)若辨证准确,用药后1-3天大便次数可减少,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逐渐缓解,5-7天可基本痊愈;重症(如疫毒痢、虚寒痢病情复杂者)需7-14天或更长时间,若合并脱水、电解质紊乱,需配合西医支持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若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