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或狭叶柴胡(南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解表药、疏肝药,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功效广泛,不仅用于外感热病,还涉及肝郁气滞、中气下陷等多种病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抗炎、解热、保肝、调节免疫等多药理活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退热,疏散风热
柴胡最核心的功效之一为解表退热,尤其适用于外感发热性疾病,对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即一阵冷一阵热)症状尤为显著,中医理论中,少阳经位于表里之间,若外感病邪传入少阳,枢机不利,则可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柴胡作为少经引经药,能透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疏解少阳郁热,从而调和枢机,使寒热得解,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柴胡配黄芩、半夏、人参等),正是取其和解少阳之功,常用于感冒流感、疟疾、胆囊炎等属少阳证者,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柴胡中含有的柴胡皂苷、挥发油(如柴胡醇)等成分,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调节下丘脑体温中枢而发挥解热作用,对细菌内毒素、病毒等引起的发热均有明显缓解效果,尤其对弛张热、间歇热疗效突出,柴胡还兼具疏散风热之效,配伍薄荷、菊花、金银花等,可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等症,如银翘散中佐以柴胡,增强疏散风热之力。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则可见胸胁胀痛、急躁易怒、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柴胡气味轻清,能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为疏肝之要药,临床常配伍白芍、当归、香附、川芎等,如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煨姜、薄荷),通过疏肝养血、健脾和营,治疗肝郁血虚所致的胁痛、月经不调;若肝郁化火,配伍丹皮、栀子(如丹栀逍遥散),可增强清肝泻火之力,现代研究表明,柴胡皂苷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降低皮质酮水平,改善因肝郁导致的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同时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肝郁气滞引起的疼痛,对乳腺增生、经前期综合征、慢性肝炎等属肝郁证者有较好疗效。
升阳举陷,提升中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崩漏、短气乏力等症,柴胡味薄升散,能升举清阳之气,配伍黄芪、党参、升麻等,如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通过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其中柴胡与升麻相须为用,升提之力更著,但柴胡偏于疏肝解郁,升麻偏于升阳明清阳,二者合用既升阳举陷,又兼顾肝脾,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柴胡可通过调节胃肠平滑肌张力,增强胃肠蠕动,改善内脏下垂症状,同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升抗病能力。
退热截疟,控制疟疾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高热、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疾病,中医认为其病位在少阳,邪在半表半里,柴胡能透泄少阳之邪,协调营卫,从而截疟退热,临床常配伍常山、草果、黄芩等,如清脾饮(柴胡、黄芩、青皮、厚朴、草果、茯苓、半夏、甘草、生姜),治疗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咽干、胸胁胀痛等症,现代研究发现,柴胡对间日疟原虫有抑制作用,其挥发油成分能破坏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同时通过解热、抗炎作用,缓解疟疾发作时的发热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其他作用:抗炎、保肝、调节免疫等
除上述主要功效外,柴胡还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 抗炎作用:柴胡皂苷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如TNF-α、IL-6、NO)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关节炎、肝炎、肺炎等炎症性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 保肝作用:柴胡能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转氨酶(ALT、AST),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常用于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肝硬化等;
- 调节免疫:柴胡多糖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能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
- 抗病毒作用:柴胡对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疱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干扰病毒复制、抑制病毒吸附宿主细胞实现。
柴胡常见配伍与功效归纳表
配伍药物 | 功效协同作用 | 主治病症 |
---|---|---|
黄芩 | 和解少阳,清泄少阳郁热 | 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小柴胡汤) |
白芍 | 疏肝养血,柔肝止痛 | 肝郁血虚胁痛、腹痛、月经不调(逍遥散) |
黄芪、党参、升麻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补中益气汤) |
常山、草果 | 截疟退热 | 疟疾寒热往来、发作有时(清脾饮) |
当归、川芎 | 疏肝活血,调经止痛 | 肝郁血瘀所致痛经、闭经、产后腹痛 |
注意事项
柴胡性微寒,虽为疏肝要药,但并非人人适用:
- 阴虚阳亢者慎用: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者,单用柴胡易耗伤阴液,需配伍滋阴药(如生地、麦冬)同用;
- 肝风内动者忌用:症见抽搐、惊厥、角弓反张者,柴胡升散之性可能加重肝风;
- 脾胃虚寒者慎用:症见腹泻、腹痛、食欲不振者,需配伍温中健脾药(如干姜、白术),或改用醋制柴胡以减其寒性;
- 大剂量使用需谨慎:柴胡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反应,一般用量为3-10克,解热时可暂用至15-30克,但不宜久服。
根据“十八反”配伍禁忌,柴胡不宜与藜芦同用。
相关问答FAQs
问1:柴胡有哪些禁忌人群?
答:柴胡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①阴虚阳亢者: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柴胡性微寒,易伤阴液;②肝风内动者:如高血压危象、癫痫抽搐患者,柴胡升散之性可能加重肝阳上亢或肝风;③脾胃虚寒者:症见长期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单用柴胡易致寒凉伤胃,需配伍温中药;④孕妇:柴胡有升散之性,可能刺激子宫,尤其是大剂量使用时需严格遵医嘱;⑤对柴胡过敏者: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
问2:柴胡和前胡有何区别?
答:柴胡与前胡虽名称相似,均为伞形科植物,且均能解表,但功效、主治及归经有显著区别:
- 来源与性味归经:柴胡为柴胡属植物的根,性苦、微寒,归肝、胆经;前胡为前胡属植物的根,性苦、辛、微寒,归肺经。
- 功效侧重:柴胡以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为核心,兼解表退热、截疟,主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肝郁胁痛、中气下陷等;前胡以降气化痰、宣散风热为主,兼解表,主治风热咳嗽、痰多气喘、肺热咳喘等。
- 临床应用:柴胡多用于肝胆系统疾病、发热性疾病及内脏下垂;前胡则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属风热或痰热壅肺者,柴胡“调肝”,前胡“治肺”,二者不可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