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癣,中医称为“白疕”,是一种以皮肤红斑、鳞屑、瘙痒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感风热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畅,肌肤失养而成,核心病机为“血分有热”“血虚风燥”“瘀阻肌肤”,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内服外治结合,注重整体调理,现将主要治疗方法详述如下。
中医对牛皮癣的核心认识
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外科正宗》称白疕“如松皮之色,形如疹疥,痒而多屑”,《医宗金鉴》指出“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其发病与“风、湿、热、燥、瘀、毒”密切相关,涉及肺、肝、脾、肾等脏腑:肺主皮毛,外感风热犯肺,致血热内蕴;肝主疏泄,情志不畅致肝火化火,灼伤阴血;脾主运化,饮食不节致脾虚湿蕴,肌肤失养;肾藏精精,先天不足或久病及肾,致精血亏虚,肌肤干燥,治疗需从“血”入手,结合“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活血、祛湿”等法。
辨证分型与内治法
中医治疗牛皮癣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皮损形态、伴随症状、舌脉等分为不同证型,针对性用药,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药 | 常用药物 |
---|---|---|---|---|
血热证 | 皮疹鲜红或深红,鳞屑厚积,新疹不断出现,瘙痒剧烈,伴心烦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 清热凉血解毒 |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 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紫草、黄芩、黄连、生石膏、槐花 |
血虚风燥证 | 皮疹淡红或淡褐色,鳞屑干燥、较薄,基底淡红,瘙痒轻或夜间加重,伴口干咽燥、舌淡苔少,脉细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 当归、白芍、生地、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蒺藜、鸡血藤、甘草 |
瘀阻肌肤证 | 皮疹肥厚浸润,色暗红或紫红,经久不退,鳞屑附着紧密,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 活血化瘀、通络消斑 | 桃红四物汤或丹参饮加减 | 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三棱、莪术、赤芍、当归、川芎、全蝎 |
湿热蕴肤证 | 皮疹潮红糜烂,渗出明显,鳞屑油腻,伴下肢沉重、纳差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 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 萆薢、薏苡仁、黄柏、苦参、茯苓、泽泻、龙胆草、栀子、车前草、地肤子 |
肝肾阴虚证 | 病程日久,皮疹干燥脱屑,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补肝肾、养血润燥 | 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白芍 |
用药加减:若瘙痒剧烈加白鲜皮、地肤子;鳞屑厚加乌梢蛇、僵蚕;关节肿痛加独活、桑寄生;脓疱加金银花、连翘,内服汤剂一般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1-3个月,具体根据病情调整。
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牛皮癣的重要补充,根据皮损阶段(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和证型选择合适剂型(洗剂、软膏、酊剂等),直达病所。
进行期(血热证为主)
以“清热、收敛、止痒”为主,避免刺激皮肤,常用药物:黄柏30g、苦参30g、马齿苋30g、白鲜皮30g,煎汤冷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或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每日3-4次。
静止期(血虚风燥、瘀阻证为主)
以“润燥、活血、软坚”为主,可选用软膏、酊剂,常用药物:5%黑豆馏油软膏、蜈黛软膏(含蜈蚣、青黛、黄柏等),每日2次外涂;或用当归、红花、鸡血藤各30g,75%酒精浸泡1周后,取药液外涂皮损,每日2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特殊类型皮损
- 关节病型:在辨证内治基础上,用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各30g,煎汤熏洗关节,每日1次,每次30分钟,缓解关节肿痛。
- 脓疱型:马齿苋、蒲公英各30g,煎汤湿敷脓疱处,控制感染后外用氧化锌软膏。
针灸与特色疗法
针灸通过调节经络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辅助治疗牛皮癣,常用方法:
体针
主穴:大椎(清热凉血)、肺俞(调理肺气)、脾俞(健脾祛湿)、血海(活血凉血)、足三里(扶正祛邪)、三阴交(滋阴养血),配穴:血热证加曲池、合谷;血虚证加膈俞、肝俞;瘀阻证加膈俞、太冲,操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耳针
取肺、肝、脾、肾、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3-5天更换1侧耳穴,适用于慢性期患者。
穴位埋线
选取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将羊肠线埋入皮下,每2-3周治疗1次,通过持续刺激调节免疫功能,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寻常型牛皮癣。
情志与饮食调理
情志调摄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焦虑、抑郁)易致肝火亢盛,加重病情,需引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冥想、太极拳等方式舒缓情绪,避免“怒伤肝”。
饮食禁忌与推荐
- 禁忌:血热证忌辛辣(辣椒、花椒)、发物(牛羊肉、海鲜)、酒类;血虚证忌生冷(冰饮、西瓜)、油炸食品;湿热证忌肥甘厚味(奶油、蛋糕)。
- 推荐:血热证多食绿豆汤、苦瓜、莲藕;血虚证多食黑芝麻、桑葚、猪皮;瘀阻证多食山楂、黑木耳、桃仁;肝肾阴虚证多食枸杞、银耳、百合。
注意事项
- 辨证施治是关键:牛皮癣证型复杂,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用药,不可自行套用方剂。
- 避免诱发因素:忌搔抓、摩擦皮损,避免感冒、感染、劳累,戒烟限酒。
- 坚持治疗:中医起效较慢,需坚持内服外治结合1-3个月,病情稳定后可减量维持,预防复发。
- 中西医结合:急性期或严重患者(如红皮病型、脓疱型)可配合西药控制症状,稳定期以中医调理为主,减少西药副作用。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牛皮癣能“除根”吗?
答:目前医学上尚无任何方法能完全“根治”牛皮癣(包括中医和西医),因其具有慢性、复发性特点,但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能有效控制症状、延长缓解期、减少复发频率,部分患者经规范调理后可长期稳定,关键在于坚持治疗、避免诱因、定期复查,即使皮损消退,仍需注意饮食和情志调理,降低复发风险。
问:牛皮癣患者日常可以用生姜、大蒜等“偏方”外擦吗?
答:不建议自行使用生姜、大蒜等刺激性偏方外擦,这类食物含挥发油,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可能导致皮损红肿、渗出,甚至诱发同形反应(Koebner现象),加重病情,中医外治需根据证型选择温和药物,如进行期应避免辛辣刺激,静止期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活血药物,若民间偏方宣称“根治”,更需警惕,以免延误正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