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很小紫花的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在自然界中,许多中草药以其独特的花形和花色被辨识,其中开小紫花的植物尤为常见,它们往往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在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类中草药多分布于旷野、田埂、山坡等处,生命力顽强,其花虽小,却凝聚了植物的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治疗领域,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典型的开小紫花中草药,包括其形态特征、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事项,帮助读者系统认识这类兼具自然与药用价值的植物。

开很小紫花的中草药

开很小紫花的中草药详解

紫花地丁

形态特征:堇菜科堇菜属多年生草本,高7-14cm,无毛或被短毛,根茎短,垂直,生多条细根,叶片三角状卵形或狭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具圆齿,花小,淡紫色,直径约1cm,花瓣5片,下方花瓣距细管状;花期4-8月,果期5-10月。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黄疸、痢疾、目赤肿痛等,现代研究证实,其含苷类、黄酮类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外用可缓解皮肤感染。
注意事项:体质虚寒者慎用,脾胃虚弱者不宜长期服用。

夏枯草

形态特征: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常带淡紫色,高20-30cm,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具细锯齿,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穗状花序,花冠紫色或紫红色,二唇形,上唇顶端具凹陷,下唇3裂;花期4-6月,果期7-10月。
药用部位:果穗(夏枯球)。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夏枯草含夏枯草苷、熊果酸等,具有降压、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对高血压、甲状腺肿大有一定辅助疗效。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避免过量服用以防腹泻。

地锦草

形态特征: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草本,茎匍匐,带紫红色,长达30cm,含白色乳汁,叶对生,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具细齿,杯状聚伞花序单生于叶腋,花小,黄绿色,总苞顶端4裂,常带紫红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归经:辛、平;归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用于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热毒疮疡等,现代研究发现,地锦草含没食子酸、槲皮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作用,对肠道感染效果显著。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马鞭草

形态特征:马鞭草科马鞭草属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方形,基部常带紫红色,高30-120cm,叶片卵形至长圆形,边缘具粗锯齿,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细小密集,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二唇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主治: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用于经闭、癥瘕、水肿、腹胀、疟疾、喉痹、痈疮肿毒等,现代药理显示,马鞭草含马鞭草苷、苦杏仁苷等,具有抗炎、镇痛、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对妇科疾病及炎症有较好效果。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气血虚弱者慎用,避免与藜芦同用。

紫花前胡

形态特征:伞形科前胡属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分枝,紫色或紫红色,叶片三角形至卵形,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形或披针形,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深紫色,花瓣5枚,卵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药用部位:根(前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主治:降气化痰,疏散风热,用于痰热喘咳、痰稠不易咳出、风热咳嗽、痰热实证之咽喉肿痛等,现代研究表明,紫花前胡含前胡苷、挥发油等,具有祛痰、平喘、抗过敏作用,对呼吸道疾病有显著疗效。
注意事项:阴虚咳嗽、寒痰咳喘者禁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开很小紫花的中草药

香薷

形态特征:唇形科香薷属草本或半灌木,茎直立,多分枝,常带紫红色,高0.3-1.5m,叶片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锯齿,轮伞花序组成顶生穗状花序,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二唇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用于夏季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现代研究证实,香薷含挥发油(香薷酮、香荆芥酚等),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作用,被称为“夏令解表药”。
注意事项:表虚有汗者禁用,阴虚血热者慎用,用量不宜过大以免中毒。

泽漆

形态特征: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基部带紫红色,高10-30cm,含白色乳汁,叶片倒卵形或长圆形,中部以上边缘具细锯齿,杯状聚伞花序顶生,5伞梗,每伞梗再分2-3小伞梗,花小,黄绿色,总苞顶端5裂,裂片边缘紫红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药用部位:全草(大戟科,非正品大戟)。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有毒;归肺、膀胱、大肠经。
功效主治:利水消肿,化痰散结,杀虫止痒,用于水肿、腹水、肺热咳嗽、痰喘、瘰疬、癣疮、蛔虫病等,现代药理显示,泽漆含泽漆皂苷、槲皮素等,具有利尿、抗肿瘤、抗菌作用,但需严格控量以防中毒。
注意事项:有毒,内服需炮制,用量3-9g;体虚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石龙芮

形态特征:毛茛科毛茛属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分枝,无毛或疏生毛,叶片肾形或宽卵形,边缘3-5浅裂,裂片具圆齿,聚伞花序有多花,花小,黄色,有时边缘带紫晕,花瓣5-7枚,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6-8月。
药用部位:全草或果实(路路通)。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心、肺经。
功效主治:消肿拔毒,截疟,杀虫,用于痈疮肿毒、淋巴结结核、疟疾、牙痛、痈癣等,注意:其果实(路路通)性平,祛风活络,用于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等,与全草功效有别。
注意事项:全草有毒,外用适量,内服需炮制;孕妇禁用,皮肤破损处慎用。

鼠曲草

形态特征:菊科鼠曲草属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丛生,密被白色绵毛,高10-40cm,叶片匙形或倒披针形,上面绿色,下面密被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多数,在枝顶密集成伞房状,总苞钟形,花冠黄色或淡紫色,顶端5裂;花期1-5月,果期2-6月。
药用部位:全草。
性味归经:甘、微辛,平;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用于咳嗽痰多、风湿痹痛、泄泻、水肿、蚕豆病、疮疡疖肿等,现代研究发现,鼠曲草含黄酮类、挥发油,具有镇咳、祛痰、抗炎作用,民间常用于制作清明粿,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
注意事项:阴虚发热者慎用,不宜过量服用。

地梢瓜

形态特征:萝藦科鹅绒藤属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基部多分枝,常带紫红色,高20-50cm,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对生,伞形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副花冠杯状5裂,裂片紫红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
药用部位:全草或果实(学名“地梢瓜”,部分地区称“羊角子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补气养阴,清热解毒,通乳,用于体虚乏力、阴虚咳嗽、乳汁不足、痈肿疮毒、瘰疬等,现代研究显示,地梢瓜含C21甾苷、多糖等,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作用,民间常用于产后调理。
注意事项:外感咳嗽者慎用,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开很小紫花的中草药

开小紫花中草药关键信息汇总表

中文名 科属 花特征 药用部位 主要功效
紫花地丁 堇菜科堇菜属 淡紫色,花瓣5,花径约1cm 全草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夏枯草 唇形科夏枯草属 穗状花序,花冠紫红色,二唇形 果穗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地锦草 大戟科大戟属 杯状花序,黄绿色带紫红总苞 全草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
马鞭草 马鞭草科马鞭草属 穗状花序,花冠淡紫色,二唇形 地上部分 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
紫花前胡 伞形科前胡属 复伞形花序,花深紫色,花瓣5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相关问答FAQs

Q1:开小紫花的中草药是否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A:并非绝对,虽然多数开小紫花的中草药(如紫花地丁、地锦草、马鞭草等)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这与紫色花常含花青素、黄酮类等抗炎成分有关,但部分药物功效侧重不同,夏枯草长于清肝明目,紫花前胡偏于降气化痰,香薷善于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地梢瓜则以补气养阴为主,泽漆、石龙芮等虽有清热作用,但有毒,需严格控量使用,用药需根据具体病症辨证论治,不可仅凭花色判断功效。

Q2:如何区分外观相似的开小紫花中草药,如紫花地丁与长萼堇菜?
A:紫花地丁与长萼堇菜(同属堇菜科)花形相似,但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分:①叶片:紫花地丁叶片多为三角状卵形或狭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截形;长萼堇菜叶片卵形或宽卵形,基部宽心形或截形,边缘具圆齿且常带波状。②花梗:紫花地丁花梗自基部长出,与叶近等长或稍长;长萼堇菜花梗通常长于叶,且花萼下方有2枚小苞片。③生长环境:紫花地丁多生于向阳山坡、田埂;长萼堇菜常生于林缘、草地或灌丛中,夏枯草与香薷虽均为唇形科穗状花序,但夏枯草花序紧密呈“宝塔状”,花冠紫红色,果穗入药;香薷花序稍疏松,茎带紫红色,全草入药,可通过茎秆形态、药用部位进一步区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白术饮片图大全包含哪些饮片图片?
« 上一篇 09-10
出山虎药材
下一篇 » 09-1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