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乌梅在药用成分、功效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与哪些药材相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而成,其性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等功效,是临床常用的收涩类中草药,在中医理论体系和中草药应用实践中,乌梅并非孤立存在,其与多种中草药在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炮制方法、配伍应用及使用禁忌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这些共性既体现了中草药“同气相求”的配伍规律,也反映了收涩类药共同的药理学基础。

中草药乌梅与什么相同

性味归经是中草药性能的核心体现,乌梅以酸、涩为性,平为性之缓和,归肝、脾、肺、大肠经,这一特性使其能收敛固涩、生津止渴,而众多收涩类中草药如五味子、诃子、五倍子等,均具备相似的性味归经特征,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酸、温,归肺、心、肾经,其酸味能收敛固涩,温性可温补心肾;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酸涩之性长于敛肺涩肠;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麸木叶上的虫瘿,性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酸涩收敛,寒能清火,可见,酸、涩是收涩类中草药的共性味道,归经则多集中于肺(主气司呼吸,久咳耗气)、大肠(传导之官,久泻滑脱)、肝(藏血,主疏泄,酸入肝)、脾(统血,主运化,涩能固脾)等与“收”“固”功能相关的脏腑,这种性味归经的共性,是它们均能发挥收敛固涩作用的物质基础。

在功效主治方面,乌梅的核心功效为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常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腹痛等症,其他收涩类中草药虽各有侧重,但在敛肺、涩肠两大核心功效上与乌梅高度相似,为更直观对比,现将乌梅与五味子、诃子、五倍子的功效主治异同整理如下:

药物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主治病症举例 常用配伍
乌梅 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腹痛、便血 配细辛、黄连治蛔厥(乌梅丸);配罂粟壳治久泻
五味子 酸、温;归肺、心、肾经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久咳虚喘、久泻久痢、遗精滑精、自汗盗汗、津伤口渴 配人参、麦冬治气阴两虚(生脉散);配吴茱萸治五更泄泻
诃子 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久泻久痢、久咳失音、咽喉肿痛 配桔梗、甘草治失音(诃子散);配肉豆蔻治虚寒久泻
五倍子 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涩肠止泻、敛肺降火、收敛止血、收湿敛疮 久泻久痢、肺热咳嗽、咯血吐血、外伤出血、湿疮湿疹 配枯矾治湿疮;配五味子治久泻不止

从表格可见,乌梅与五味子、诃子、五倍子均具备敛肺(治疗久咳、虚喘)、涩肠(治疗久泻、久痢)的核心功效,这是收涩类中草药最显著的共性,乌梅的生津安蛔、五倍子的收敛止血、五味子的益气补肾等,则是各自在特定病机下的延伸应用,但均围绕“收敛固涩”的核心作用展开。

化学成分是中草药功效的物质基础,乌梅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占20%-40%)、甾体类成分(如β-谷甾醇)、黄酮类及微量生物碱,有机酸是其酸味的来源,也是敛肺涩肠、生津止渴功效的重要物质;甾体类成分则可能与其调节胃肠功能、抗炎有关,而其他收涩类中草药也普遍含有类似的活性成分:如山楂(蔷薇科,与乌梅同科)富含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能助消化、收敛止泻;五味子含五味子素、五味子醇等木脂素类及有机酸,兼具收敛与抗氧化作用;五倍子的主要成分为鞣质(含量高达50%-80%),为没食子酸类鞣质,是其涩肠止血、收湿敛疮的核心成分;诃子也含大量鞣质(20%-40%),可见,有机酸、鞣质是收涩类中草药共有的关键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减少分泌,从而发挥收敛止泻、止血、抑制腺体分泌等作用,这是乌梅与其他收涩药功效相似的化学本质。

中草药乌梅与什么相同

炮制方法是影响中草药功效的重要因素,乌梅的传统炮制方法包括去核生用(生乌梅,长于生津安蛔、敛肺止咳)和炒炭(乌梅炭,增强涩肠止血、止痢作用),这种通过炮制改变药性的方法,在其他收涩类中草药中同样常见:如五倍子,生用(生五倍子)长于收敛止血、杀虫,炒炭后(五倍子炭)收敛止血作用增强;诃子有生用(生诃子,长于敛肺止咳、利咽开音)和煨用(煨诃子,减少刺激性,增强涩肠止泻作用)之分;石榴皮(收涩药)生用杀虫,炒炭后涩肠止泻力更强,可见,“生用偏效,炮制增效”是收涩类中草药炮制的共性规律,通过炮制可增强其收敛固涩之效,或减轻对胃肠的刺激性,以适应不同病证的治疗需求。

配伍应用方面,乌梅常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与其他药物配伍,如配伍细辛、黄连、附子等治蛔厥(乌梅丸),体现“酸苦泄热,辛温通阳”;配伍人参、麦冬等治气阴两虚之口干(如梅参汤),体现酸甘化阴,其他收涩药也遵循类似配伍逻辑:五味子配伍人参、麦冬(生脉散)益气生津,治气阴两虚;诃子配伍桔梗、甘草(诃子散)利咽开音,治久咳失音;五倍子配伍牡蛎、龙骨(如五倍子散)收敛固涩,治遗精滑精,可见,收涩类中草药常与补虚药(益气、养阴)、理气药(行气止痛)、清热药(清泻实热)等配伍,通过协同作用增强疗效,这也是中草药“七情配伍”中“相须”“相使”关系的体现。

使用禁忌方面,乌梅酸涩收敛,故外有表邪(如感冒发热)、内有实热(如腹胀便秘、苔黄腻)者不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这一禁忌在其他收涩类中草药中同样适用:五味子表邪未解、咳嗽初起、内有实热者忌用,以免敛邪;诃子外感咳嗽、咽喉肿痛初起者慎用,以免敛邪留湿;五倍子湿热泻痢初起、积滞未去者忌用,以免涩滞气机,可见,“实证、热证、表证慎用”是收涩类中草药共有的使用禁忌,体现了中医“虚实寒热”辨证用药的原则。

相关问答FAQs

Q1:乌梅与五味子在功效上有何异同?
A:乌梅与五味子均为酸收之品,均具敛肺涩肠、生津止渴之功,可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津伤口渴等症,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区别在于:乌梅性平,偏于敛肺安蛔,长于治疗蛔厥腹痛(如乌梅丸),且能止血;五味子性温,兼能益气补肾宁心,长于治疗久咳虚喘、遗精滑精、自汗盗汗(如生脉散、天王补心丹),且可安神益智,乌梅生津力较强,适用于虚热消渴;五味子益气生津并重,更适用于气阴两虚之证。

中草药乌梅与什么相同

Q2:乌梅的酸涩特性是否适合所有人使用?
A:并非如此,乌梅酸涩收敛,其适用人群需符合“虚证、寒证”或“耗气伤阴”的病机,如肺虚久咳(气虚)、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虚热消渴(津伤)等,但以下人群不宜使用:①外感表证者(如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酸涩易敛邪,使病邪不易透达;②内有实热者(如腹胀便秘、苔黄厚腻),酸涩易滞气,加重实热症状;③胃酸过多或胃溃疡患者,乌梅的酸性成分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不适;④孕妇及儿童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免因收敛过强影响气血运行或生长发育,使用乌梅需辨证论治,不可盲目因其“酸甘”而滥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 石斛种类
« 上一篇 09-10
那种石膏配中草药最好
下一篇 » 09-1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