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以胸部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不畅;重者则胸痛彻背,心痛彻背,短气喘息,甚至危及生命,中医对心痛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记载,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病理产物互结,痹阻心脉,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心律失常等疾病以胸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中医心痛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
心痛的治疗需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根据辨证结果采用不同治法,核心为“通”与“补”结合,即“通脉止痛”治其标,“补虚固本”治其常,常见证型及论治如下:
气滞血瘀证
症状: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时欲太息,或因情志波动诱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或结代。
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瘀血内停,心脉痹阻。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黄15g、川芎10g、赤芍15g、牛膝12g、柴胡10g、枳壳10g、甘草6g,若气滞明显,加香附12g、郁金15g理气解郁;瘀血重者,加三七粉3g(冲服)、丹参20g活血化瘀;胸痛剧烈,加延胡索15g、乳香10g、没药10g行气活血止痛。
痰浊闭阻证
症状:胸闷如窒而痛,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口黏,纳呆恶心,苔浊腻,脉滑。
病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生冷,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浊上犯,痹阻心脉。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主方:温胆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5g、竹茹10g、枳实10g、瓜蒌20g、薤白15g、甘草6g,若痰热内扰,加黄连6g、胆南星10g清热化痰;气虚明显,加党参15g、白术12g益气健脾;胸闷甚者,加石菖蒲10g、郁金15g开窍豁痰。
寒凝心脉证
症状:卒然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甚至手足青冷,舌淡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病机:素体阳虚,寒邪内侵,或阴寒凝滞,心脉挛急,气血运行不畅。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枳实10g、薤白15g、桂枝10g、厚朴10g、瓜蒌20g、当归15g、白芍15g、细辛3g、通草6g、甘草6g,若寒邪重,加干姜10g、附子10g(先煎)温阳散寒;气滞明显,加乌药10g、香附12g行气止痛;若兼血瘀,加丹参20g、红花10g活血化瘀。
气阴两虚证
症状:胸部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少华,头晕,自汗或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结代。
病机:久病体虚,或劳倦过度,气阴两伤,心脉失养,不荣则痛。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主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10g(或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黄15g、茯苓15g、白术12g、川芎10g、远志10g、甘草6g,若阴虚明显,加沙参15g、玉竹15g养阴生津;血瘀轻者,加丹参15g、赤芍10g活血;自汗甚者,加黄芪20g、浮小麦15g固表止汗。
心肾阳虚证
症状:胸闷痛,遇寒加重,心悸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唇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或微欲绝。
病机:心阳衰微,不能温煦肾阳,或肾阳不足,不能上济心阳,心阳不振,血行迟滞。
治法:温补心肾,温阳通脉。
主方:右归饮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杜仲15g、附子10g(先煎)、肉桂6g、人参10g(或党参15g)、干姜10g、甘草6g,若阳虚水泛,加茯苓15g、白术12g、泽泻15g利水消肿;瘀血重者,加丹参20g、红花10g、桃仁10g活血化瘀;若喘促明显,加蛤蚧1对(研末冲服)或沉香3g(后下)纳气平喘。
为便于临床应用,现将主要证型归纳如下:
分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主方 | 常用药举例 |
---|---|---|---|---|
气滞血瘀 |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甚,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 |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血府逐瘀汤 |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枳壳、三七 |
痰浊闭阻 | 胸闷如窒,痛引肩背,痰多,苔浊腻,脉滑 |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 温胆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 | 半夏、陈皮、茯苓、瓜蒌、薤白、竹茹、胆南星 |
寒凝心脉 | 卒然胸痛如绞,遇寒发甚,肢冷,苔白紧,脉沉紧 |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 枳实、薤白、桂枝、细辛、当归、附子、干姜 |
气阴两虚 | 胸部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自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弱 |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 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丹参、当归 |
心肾阳虚 | 胸闷痛遇寒重,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舌淡胖,脉沉细 | 温补心肾,温阳通脉 | 右归饮合参附汤 | 熟地、附子、肉桂、人参、杜仲、茯苓、红花 |
中医特色外治法
除内服中药外,心痛还可结合针灸、艾灸、推拿等外治法,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
取穴:主穴取心俞(双)、厥阴俞(双)、膻中、内关(双)、郄门(双);配穴:气滞血瘀加血海、太冲;痰浊闭阻丰隆、阴陵泉;寒凝心脉关元、命门;气阴两虚足三里、三阴交;心肾阳虚肾俞、太溪。
操作:常规消毒,心俞、厥阴俞向脊柱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膻中平刺0.3-0.5寸,或向上斜刺;内关、郄门直刺1-1.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艾灸治疗
适应证:寒凝心脉、心肾阳虚证。
取穴:膻中、心俞、厥阴俞、关元、气海。
操作:采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或隔姜灸,将鲜姜片切成0.3cm厚,置于穴位上,上置艾炷(如黄豆大)灸3-5壮,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推拿治疗
操作:患者仰卧,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施术于膻中、中庭、神阙等穴,每穴2-3分钟;然后用掌揉法揉按胸部,以有温热感为度;再按揉内关、神门、足三里等穴,每穴1-2分钟;最后沿肋间隙分推胸肋,放松肌肉,适用于气滞血瘀、痰浊闭阻证,可缓解胸闷、疼痛。
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丹参20g、三七15g、川芎15g、冰片5g,研末,用黄酒或蜂蜜调成糊状。
取穴:心俞、厥阴俞、膻中。
操作:将药糊敷于穴位,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寒凝心脉可加细辛10g、肉桂10g;气阴两虚加麦冬15g、五味子10g。
预防与调护
心痛的预防与调护对减少发作、延缓进展至关重要,需从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综合调理。
情志调摄
“心主神明”,情志不畅是心痛的重要诱因,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愤怒、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练太极拳、八段锦、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必要时配合心理疏导。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5g/日)、低脂(脂肪占比<30%),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洋葱、苹果、香蕉)、粗粮(如燕麦、玉米),避免肥甘厚味(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生冷寒凉(如冰饮、生冷瓜果)、辛辣刺激(如辣椒、烈酒)及过咸食物,根据辨证选择食疗方:寒凝心脉者可适量食用生姜羊肉汤(生姜15g、羊肉100g,炖汤调味);气阴两虚者食用百合银耳羹(百合15g、银耳10g,加冰糖炖煮);痰浊闭阻者食用薏米茯苓粥(薏米30g、茯苓15g,煮粥)。
生活起居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尤其冬季需保护胸背部,避免受凉;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7-8小时/日),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心肌缺血;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服用麻仁丸等润肠通便,避免排便用力诱发心绞痛。
运动指导
根据病情选择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以不感到疲劳、胸闷为度,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中如出现胸痛、气促等症状,立即停止并休息。
病情监测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若出现心痛剧烈、持续不解(>15分钟)、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发绀、脉微欲绝等“真心痛”表现,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并拨打急救电话,同时采取半卧位休息,避免搬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心痛时,如何判断辨证是否准确?
答:辨证准确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需结合“四诊合参”综合判断,首先通过问诊明确疼痛性质(刺痛、绞痛、隐痛)、诱发因素(劳累、情绪、寒邪)、伴随症状(气短、心悸、痰多、肢冷)等;望诊观察面色(苍白、少华)、舌象(紫暗、淡胖、红少苔)、苔色(白腻、薄白);闻诊听呼吸声(气短、喘促);切诊脉象(沉涩、滑、沉细、结代)及胸胁压痛,若辨证准确,用药后胸闷、疼痛等症状应逐渐缓解,舌脉有所改善(如瘀斑变浅、腻苔减退、脉象转和);若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重新辨证,调整方药,建议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
问题2:心痛患者日常饮食有哪些禁忌?
答:心痛患者饮食需遵循“温、软、淡、素”原则,主要禁忌包括:①肥甘厚味: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易生痰湿,阻滞气机,加重痰浊闭阻证;②生冷寒凉:如冰饮、冰淇淋、生冷瓜果(如西瓜、梨)、凉拌菜等,易损伤阳气,诱发或加重寒凝心脉证;③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烈酒、咖啡等,易助火伤阴,耗气伤血,加重气滞血瘀或阴虚火旺;④过咸食物:如咸菜、腌制品(如腊肉、咸鱼)、加工肉等,高盐摄入易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担,升高血压,饮食需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晚餐宜少(晚餐摄入过多易致脾胃不和,痰湿内生),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