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闭中医治疗,辨证论治、选方及调护要点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阴闭是中医中风病闭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属于临床危急重症,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导致痰浊、瘀血、寒湿等病理产物闭阻清窍,以神昏、面白唇暗、静卧不烦、痰涎壅盛、四肢不温为主要表现,其治疗需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以豁痰开窍、温阳散寒、醒神回苏为核心,结合内治法、外治法及综合调摄,多途径干预以改善病情,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特色疗法及护理调摄等方面详细阐述。

阴闭中医治疗

病因病机:本虚标实,痰浊闭窍

阴闭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本虚为气血亏虚、阳气衰微,无法温煦推动;标实为痰浊、瘀血、寒湿内停,蒙蔽清窍,具体而言,患者多因年迈体弱,或久病脾肾阳虚,水液代谢失常,聚湿生痰;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损伤中阳,痰湿内蕴,在此基础上,或因外感寒邪,引动内伏痰浊;或因劳倦过度、情志激惹,致气血逆乱,痰随气升,上蒙清窍,神明失用,发为阴闭,其核心病机为“痰浊蒙窍、寒凝气滞”,属阴寒证候,与阳证的“痰热腑实、风火上扰”形成鲜明对比。

辨证要点:抓住“寒、痰、静”三大特征

阴闭的辨证需结合症状、舌脉,与阳闭、脱证相鉴别。核心症状包括:

  • 神志改变:昏愦不知,或嗜睡逐渐加重,呼之不应,与阳证的“躁扰不宁、面赤身热”不同;
  • 面色与形态:面色晦暗苍白,唇甲青紫,静卧不烦,蜷卧欲寐,四肢不温甚至逆冷;
  • 痰涎与呼吸: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呼吸气粗或深慢;
  • 舌脉:舌体胖大,舌质淡或暗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滑或沉缓无力。

需注意与脱证鉴别:脱证以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微细欲绝为特点,病情更为凶险;阴闭虽神昏,但尚存痰涎壅盛、四肢不温等实寒之象,需积极救治以防向脱证转化。

中医治疗:多法联用,以开窍醒神为要

(一)内治法:分证论治,标本兼顾

阴闭的治疗以“豁痰开窍、温阳散寒”为总则,根据兼夹证候分为不同证型,遣方用药各有侧重。

证型 主症特点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
痰浊蒙窍证 神昏痰鸣,面白唇暗,静卧不烦,苔白腻 豁痰开窍、化浊醒神 涤痰汤加减 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石菖蒲、远志、竹茹、枳实、生姜、甘草
寒湿凝滞证 四肢逆冷,形寒蜷卧,痰清稀量多,舌淡胖 温阳散寒、化痰开窍 附子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制附子、干姜、白术、茯苓、石菖蒲、冰片(苏合香丸化服)、麝香(0.1g冲服)
瘀血痰浊互结证 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 活血化瘀、豁痰开窍 通窍活血汤合涤痰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石菖蒲、半夏、陈皮、丹参

用药注意:阴闭属危急重症,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开窍药需辨证使用——安宫牛黄丸性寒,适用于阳闭;苏合香丸性温,适用于阴闭,可温通开窍、散寒止痛,麝香、冰片等芳香开窍药用量宜轻,中病即止,免耗伤气阴,若见阳虚欲脱(汗出、肢冷、脉微),可加人参、制附子回阳救逆,但需中病即止,防止温燥伤阴。

(二)外治法:内外合治,直达病所

针对阴闭神昏、口服困难的特点,中医外治法可弥补内服给药的不足,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或局部给药,促进苏醒。

阴闭中医治疗

  1. 针灸疗法

    • 主穴:人中、百会、内关、涌泉、丰隆。
      • 人中、百会:位于头面部,可醒神开窍、通调督脉;
      • 内关: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 涌泉:肾经井穴,引火归元、苏厥开窍;
      • 丰隆:化痰要穴,降浊化痰。
    • 配穴:痰涎壅盛加天突、膻中;四肢逆冷加关元、神阙(艾灸);瘀血明显加血海、膈俞。
    • 操作:人中、百会用雀啄泻法,内关、丰隆用平补平泻法,涌泉用泻法;关元、神阙可隔姜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2次。
  2. 穴位贴敷

    • 药物:吴茱萸、肉桂、细辛各等份,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
    • 穴位:涌泉、神阙、气海。
    • 功效:温阳散寒、引火归元,适用于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每日1次,贴敷4-6小时。
  3. 中药保留灌肠

    对于昏迷、吞咽困难者,可用豁痰开窍中药(如胆南星、石菖蒲、大黄、煎水10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通过肠道黏膜吸收,避免口服药物刺激,同时通腑泻浊,有助于痰浊排出。

  4. 耳穴压豆

    选取神门、心、肝、脾、肾、皮质下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调节脏腑功能,辅助开窍醒神。

    阴闭中医治疗

(三)护理调摄:扶正祛邪,防复防变

阴闭患者的护理对预后至关重要,需从环境、情志、饮食、康复等方面综合干预。

  • 环境护理:病室宜安静、温暖,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强光刺激;保持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外感寒邪。
  • 情志护理:患者多因神昏、肢体活动障碍产生焦虑、恐惧,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即使昏迷也可按摩、说话),用温和语言唤醒其意识,避免情志波动加重气血逆乱。
  • 饮食护理:病情稳定后,以温阳化痰、健脾益气的食物为主,如生姜粥、陈皮粥、山药粥,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以免助湿生痰;痰多者可食梨子、白萝卜等化痰之品,但需温服。
  • 康复护理: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如按摩、关节屈伸),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可配合穴位按摩(如足三里、阳陵泉),调理脾胃,促进气血恢复。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高疗效

阴闭病情凶险,单纯中医治疗可能难以迅速控制病情,需中西医结合救治:西医以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医在辨证基础上,以内服中药、针灸、外治法等综合干预,改善脑循环、促进苏醒、减少后遗症,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阴闭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关问答FAQs

问:阴闭和阳闭在中医治疗上有什么根本区别?
答:阴闭与阳闭同属中风闭证,但病性截然相反,治疗需“寒热有别”,阴闭因“痰浊蒙窍、寒凝气滞”,属阴寒证,以“豁痰开窍、温阳散寒”为治则,代表方剂如涤痰汤、苏合香丸,针灸可加关元、神阙艾灸温阳;阳闭因“痰热腑实、风火上扰”,属阳热证,以“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为治则,代表方剂如安宫牛黄丸、羚角钩藤汤,针灸用曲池、太冲泻热,用药上,阴避用温燥开窍药(如苏合香丸),阳闭用寒凉开窍药(如安宫牛黄丸),若误用则可能加重病情。

问:阴闭患者恢复期如何进行中医调理?
答:阴闭恢复期多留有“痰浊未清、阳气未复、气血亏虚”之象,需标本兼顾调理。治法以健脾化痰、益气活血、滋补肝肾为主。方药:可用涤痰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党参、茯苓、半夏、陈皮、黄芪、当归、川芎、地龙等,健脾化痰同时益气活血;若兼肾阳虚,加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肾阳。非药物疗法:每日艾灸关元、足三里(各15分钟),温补脾肾;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导引术,调和气血;饮食上可食用山药、莲子、黑芝麻等健脾补肾之品,忌肥甘厚味,调养3-6个月以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复发。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伤寒中医治疗方法
« 上一篇 09-10
中草药节节鞭治颈椎真的有效吗?疗效与安全性如何?
下一篇 » 09-1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