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中医治疗方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伤寒是感受外感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主要指《伤寒论》中论述的六经辨证体系下的外感疾病,涵盖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其治疗核心在于辨证论治,通过调和阴阳、驱邪外出,恢复脏腑功能,以下从病因病机、六经辨证论治、其他疗法及调护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医对伤寒的治疗方法。

伤寒中医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伤寒多因外感寒邪侵袭人体,从皮毛、口鼻而入,首先侵犯太阳经,若正气充足,可驱邪外出;若正气不足,邪气内传,依次传变阳明、少阳,或直中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形成六经传变,其病机关键为“正邪相争”:寒邪外束,卫阳被遏,则见恶寒发热;邪气入里化热,与肠中糟粕相搏,则见潮热、便秘;若阳气虚衰,寒邪直中三阴,则见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等,素体阳盛者,寒邪易从阳化热;素体阳虚者,寒邪易伤阳气,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

六经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诊疗体系,通过辨别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位、病性,确立相应的治法与方药,具体如下:

(一)太阳病证: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藩篱,寒邪侵袭太阳经,卫阳抗邪于表,营卫失和,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为主症,是伤寒的初期阶段。

  • 太阳中风证:症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 太阳伤寒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 太阳蓄水证:表邪未解,膀胱气化失司,症见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治宜解表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二)阳明病证:清泄里热,攻下实热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邪入阳明,从阳化热,形成里热亢盛或燥屎内结之证,以“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秘、脉洪大”为特征。

  • 阳明经证:里热炽盛,弥漫全身,症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治宜清热生津,代表方为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 阳明腑证:燥屎内结,腑气不通,症见潮热谵语、腹痛拒按、便秘、脉沉实,治宜峻下热结,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三)少阳病证:和解少阳,调和枢机

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邪居少阳,枢机不利,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治宜和解少阳,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若少阳兼表证未解,用柴胡桂枝汤;兼里实,用大柴胡汤

伤寒中医治疗方法

(四)太阴病证: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太阴属脾,寒邪直中或三阳病传变损伤脾阳,症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沉细”,治宜温中健脾,代表方为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若脾虚水停,用苓桂术甘汤

(五)少阴病证:回阳救逆或滋阴清热

少阴属心肾,为阳气衰微或真阴亏损之危重阶段,分寒化、热化两证。

  • 寒化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症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治宜回阳救逆,代表方为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 热化证:肾阴亏虚,虚热内扰,症见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治宜滋阴清热,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

(六)厥阴病证:温清并用,调理寒热

厥阴为六经传变之终末阶段,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症见“手足厥冷、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下利不止”,治宜寒热平调、补虚泻实,代表方为乌梅丸(乌梅、黄连、黄柏、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桂枝、人参、当归)。

为便于临床应用,现将六经辨证核心要点归纳如下表:

六经 主证特点 治法 代表方剂
太阳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桂枝汤、麻黄汤
阳明 身大热、不恶寒、便秘 清泄里热、攻下实热 白虎汤、大承气汤
少阳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和解少阳、调和枢机 小柴胡汤
太阴 腹满吐利、腹痛、脉沉细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理中汤
少阴 畏寒肢厥或心烦不寐 回阳救逆或滋阴清热 四逆汤、黄连阿胶汤
厥阴 手足厥冷、寒热错杂 温清并用、调理寒热 乌梅丸

其他治疗方法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治疗伤寒还结合针灸、外治法等综合疗法,以提高疗效:

伤寒中医治疗方法

  • 针灸疗法:太阳病针刺风池、合谷、列缺,配合艾灸大椎以发汗解表;阳明经证针刺曲池、合谷、内庭清泄里热;少阳病针刺支沟、阳陵泉、太冲和解少阳;三阴病多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以温阳补虚。
  • 外治法:对表证未解者,可用生姜、葱白煎汤热熨背心以助发汗;高热不退者,用青蒿、薄荷捣烂敷于额头或腋下物理降温;寒邪直中者,用吴茱萸、粗盐炒热热熨腹部以温中散寒。
  • 饮食调护:发热期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藕粉,忌生冷油腻;恢复期宜健脾益气,如山药粥、莲子粥,顾护胃气。

注意事项

  1. 辨证准确:伤寒治疗需严格区分六经病证及传变规律,如表里同病当先表后里,寒热错杂当温清并用,避免误治(如表证误用攻下致邪陷)。
  2. 顾护正气:治疗中需权衡祛邪与扶正的关系,如少阳病忌汗、吐、下,需和解枢机;三阴病以温阳扶正为主,慎用寒凉。
  3. 及时就医: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神昏谵语、厥脱危象,或合并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的“伤寒”和现代医学的“伤寒”(伤寒杆菌感染)有何区别?
答:二者概念完全不同,中医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涵盖六经辨证体系下的多种外感疾病,病因以寒邪为主,治疗以解表、清里、调和等法为主;现代医学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属于肠道传染病,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治疗以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为主,辅以支持疗法,中医治疗现代医学伤寒时,可结合发热、腹泻等症状,按六经辨证论治,如高热便秘属阳明腑证用大承气汤,腹泻畏寒属太阴病用理中汤,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西药治疗。

问:治疗伤寒时,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停用中药并就医?
答: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停药并就医:①服药后出现严重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②高热持续3天不退,或体温超过39℃伴神志改变;③剧烈腹痛、呕吐频繁、无法进食,或出现柏油样便、血便;④心慌、胸闷、心率异常,或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⑤原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加重,或出现新并发症(如肺炎、肾衰竭),这些情况提示病情复杂或进展,需紧急干预。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甘 遂
« 上一篇 09-10
阴闭中医治疗,辨证论治、选方及调护要点有哪些?
下一篇 » 09-1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