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辨证施治的具体方案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对“伤寒”的认识源远流长,其概念与现代医学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不同,中医伤寒主要指感受外感风寒之邪所导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属于《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范畴,涵盖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的演变过程,中医治疗伤寒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通过辨别病位、病性、病势,采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结合中药、针灸、外治等多种手段,驱邪外出,调和阴阳,恢复机体平衡。

伤寒 中医治疗方法

伤寒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伤寒的病因为外感“六淫”中的“寒邪”,多因气候骤寒、保暖不当、正气不足(如劳累、体弱)导致寒邪侵袭人体,寒性凝滞收引,易伤阳气,初起多从皮毛、口鼻而入,首先犯于太阳经,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太阳病”主证,若失治误治,寒邪可循经传变,入里化热,或传入阳明经(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或传入少阳经(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若正气不足,寒邪可直接伤及三阴经,出现太阴病(腹满吐利、四肢不温)、少阴病(畏寒蜷卧、脉微细)、厥阴病(手足厥冷、烦躁下利等),其核心病机为“外感寒邪,营卫失调,三阴三阳传变”,治疗需把握“扶正祛邪,分经论治”的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与核心方剂

伤寒的治疗以六经辨证为核心,根据不同阶段的证型特点,确立相应的治法与方剂,具体如下表所示:

病证阶段 核心主证 治法 代表方剂 药物组成(简) 功效
太阳病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太阳伤寒);或发热汗出、恶风(太阳中风) 解肌发汗(伤寒);调和营卫(中风) 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发汗解表、宣肺散寒(麻黄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桂枝汤)
阳明病 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阳明经证);或潮热、便秘、腹满硬痛(阳明腑证) 清热生津(经证);攻下实热(腑证) 白虎汤、大承气汤 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清热保津(白虎汤);峻下热结(大承气汤)
少阳病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 和解少阳、疏利气机
太阴病 腹满吐利、食少、四肢不温、自利不渴、脉沉细 温中健脾 理中汤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温中散寒、健脾益气
少阴病 畏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沉微(少阴寒化证);或心烦不寐、口干咽燥(少阴热化证) 回阳救逆(寒化);滋阴清热(热化) 四逆汤、黄连阿胶汤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 回阳救逆(四逆汤);滋阴降火(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 手足厥冷、烦躁、吐利、或下利不止、手足逆冷(寒热错杂) 调和阴阳、寒热并用 乌梅丸 乌梅、黄连、黄柏、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桂枝、人参、当归 温脏安蛔、调和寒热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治疗伤寒还结合多种特色疗法,增强疗效:

伤寒 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针对不同经证选穴:太阳病取风池、大椎、列缺、合谷,以疏风解表;阳明病取曲池、合谷、内庭、足三里,以清泻阳明热邪;少阳病取外关、支沟、阳陵泉,以和解少阳;三阴病多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以温阳健脾、扶正固本,寒证可加艾灸,如灸关元、神阙,以温通经脉;热证可点刺放血,如大椎、十宣穴,以泄热开窍。

外治法

  • 刮痧与拔罐:适用于太阳伤寒初期,取背部膀胱经(肺俞、膈俞、大椎)、颈项部,刮痧或拔罐以发散风寒、疏通经络;
  • 中药贴敷:如寒邪闭肺导致的咳嗽、气喘,可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研末,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穴,以温肺散寒;
  • 熏洗法:少阴寒化证四肢厥冷,可用艾叶、干姜、花椒煎汤熏洗手足,以温经散寒。

情志与起居调护

伤寒期间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尤其强调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恼怒焦虑,以防气机逆乱;热病后期需注意“养阴”,可食用百合、麦冬、小米粥等滋阴生津。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伤寒和西医治疗伤寒有何区别?

A:中医“伤寒”与西医“伤寒”(伤寒杆菌感染)是两种不同概念,中医伤寒以六经辨证为核心,治疗强调“扶正祛邪、分经论治”,通过中药、针灸等调节机体整体功能,驱邪外出;西医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治疗以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杀菌为主,同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治疗,中医治疗伤寒更注重“证候”而非“病原体”,对于病毒性感冒、流感等表现为外感寒邪的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优势,但若确诊为西医伤寒,需及时结合抗生素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伤寒 中医治疗方法

Q2:普通人如何初步判断自己是否得了“伤寒”,何时需要就医?

A:中医伤寒初期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太阳病症状,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①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或服药后无缓解;②伴有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警惕脑膜炎等并发症);③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需排除肠道感染);④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细(提示少阴病危象),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患伤寒后易传变,应尽早由中医师辨证论治,避免自行用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治头痛的中草药天,哪些天然药材最有效?如何应用?
« 上一篇 09-10
药材麻玉
下一篇 » 09-1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