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马尾,学名Verbena officinalis,为马鞭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南北多地均有分布,全草入药,其名“立马尾”源于茎叶形态——茎直立四棱,叶对生卵形,穗状花序细长密集,紫蓝色小花依次开放,形似马鬃或马尾,故得此俗称,作为传统中草药,立马尾在我国药用历史逾千年,首载于《名医别录》,历代医籍如《本草纲目》《滇南本草》均有记载,因其性寒味苦辛,兼具活血、利水、解毒等多重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性味归经
立马尾性寒,味苦、辛;归肝、脾经,寒能清热泻火,苦能燥湿泄降、通便杀虫,辛能行散活血、通经止痛,其入肝经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入脾经可健脾利水、祛湿除胀,体现了中医“取象比类”与“归经引经”的理论特色,故能针对肝郁血瘀、脾虚湿停等核心病机发挥作用。
传统功效与主治
传统中医理论将立马尾的功效概括为“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解毒、清热燥湿”,主治范围广泛,涵盖妇科、内科、外科、皮肤科等多系统疾病:
- 活血通经:用于血瘀所致的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等症,其辛散苦泄,能通利血脉、消散瘀滞,常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等增强疗效,如《千金要方》中立马尾汤,专治妇人经闭不通。
- 利水消肿: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黄疸等症,能通利小便、排除水湿,常配伍泽泻、茯苓、白术等健脾利水药,如《本草汇言》记载其“治水肿,腹胀,黄疸”,对湿热黄疸尤为适宜。
- 截疟解毒:用于疟疾寒热往来、久疟不止,以及痈疮肿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湿疹瘙痒等热毒证,其性寒能清热,苦辛能解毒,可内服外用并举,如《滇南本草》用其“治疟疾,破血,治肿毒,捣涂”,民间至今鲜品捣敷治蛇虫咬伤。
-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下注之泄泻、痢疾、带下过多,以及肝胆湿热之胁痛口苦等症,能清热燥湿、分利清浊,常配伍黄连、黄芩、木通等清利湿热药。
临床应用与配伍
立马尾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特点灵活配伍,以增强针对性:
- 妇科疾病:血瘀痛经配当归、川芎、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闭经兼血虚者配丹参、红花、益母草,养血活血通经;产后瘀阻腹痛配益母草、炮姜、炙甘草,化瘀止血止痛。
- 水肿与泌尿系统疾病:风水水肿(急性肾炎水肿)配麻黄、石膏、生姜,宣肺利水;脾虚水肿配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湿热淋证配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利通淋。
- 感染性疾病:疮疡肿毒内服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外用鲜品捣烂加酒调敷,直接作用于患处;咽喉肿痛配桔梗、甘草、牛蒡子,清热利咽;疟疾配青蒿、常山、柴胡,和解少阳、截疟祛邪。
- 其他病症:肝脾肿大(癥瘕)配丹参、鳖甲、三棱,软坚化瘀;跌打损伤肿痛配乳香、没药、自然铜,活血消肿止痛;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为立马尾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揭示了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
主要化学成分
立马尾全草含环烯醚萜苷类(马鞭草苷、马鞭草醇苷)、黄酮类(芹菜素、木犀草素)、三萜类(熊果酸、齐墩果酸)、挥发油(柠檬烯、香叶烯等)、有机酸(阿魏酸、咖啡酸)及多糖等成分,马鞭草苷是其活血、抗炎的核心成分,熊果酸和黄酮类则具有显著的抗菌、抗氧化作用。
药理作用
- 抗炎与镇痛:马鞭草苷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角叉菜胶大鼠足肿胀、甲醛致小鼠疼痛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镇痛效果与阿司匹林相当,且无明显胃肠道副作用。
- 抗菌与抗病毒:体外实验表明,立马尾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抑制活性;其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如柠檬烯)可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发挥广谱抗菌作用。
- 调节免疫:立马尾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可恢复其免疫功能,辅助抗肿瘤、抗感染。
- 活血与促子宫收缩:马鞭草苷能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其收缩频率和幅度,类似垂体后叶素作用,可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恶露不尽;同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缓解血瘀证的高凝状态。
- 抗肿瘤:熊果酸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如Bax、Bcl-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黄酮类成分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营养供应,对肝癌、肺癌、宫颈癌等细胞株均有增殖抑制作用。
立马尾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
马鞭草苷 | 抗炎、镇痛、促进子宫收缩、改善微循环 |
熊果酸 | 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免疫 |
黄酮类(芹菜素) | 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
挥发油(柠檬烯) | 抑菌、祛痰、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 |
多糖 | 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免疫力 |
使用注意
立马尾虽功效广泛,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避免不良反应: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活血通经可能引发流产);月经量过多者慎用(活血可能加重出血);脾胃虚寒者(症见腹痛、喜温、便溏)慎用,以免寒凉伤中;对马鞭草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需谨慎试用。
- 用量与配伍:常规煎剂用量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同用,可能增加其毒性;长期服用需配伍健脾药物(如黄芪、白术),防寒伤脾胃。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30g)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等,停药后可缓解;外用偶见接触性皮炎,需立即停用并清洗局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立马尾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立马尾性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妇科血瘀证调理),应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配伍温补脾胃的药物(如黄芪、干姜、白术),并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需停药3-5天后再评估是否继续使用。
问题2:立马尾与马鞭草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解答:立马尾是马鞭草的俗称,学名Verbena officinalis,二者为同一种植物,无本质区别,部分地区可能将同科植物“马鞭草”(Verben officinalis)与“马鞭草科其他植物”混淆,但传统药用正品均为马鞭草科马鞭草的全草,其功效核心为“活血通经、利水消肿、解毒”,需注意与“龙牙草”(仙鹤草,蔷薇科)等名称相似药材区分,后者以收敛止血为主,功效截然不同,使用时需经中医师辨证,避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