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荨麻疹是中医“瘾疹”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遇冷风、冷水或接触低温环境后,皮肤出现风团、瘙痒,得温则减为主要特征,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认为其核心病机为风寒外袭、营卫失和,或素体阳虚、卫外不固,导致寒邪凝滞肌肤,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治疗上需以“温散寒邪、调和营卫、固护卫表”为基本原则,结合辨证论治内服中药,配合外治、针灸等方法综合调理,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从病因病机看,寒性荨麻疹多因禀赋不耐,卫气虚弱,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客于肌肤,致使营卫失和,寒凝血滞;或因脾肾阳虚,温煦无力,寒湿内停,外达肌肤而成,其病位在肌表,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需兼顾扶正与祛邪。
内治法是寒性荨麻疹的核心治疗手段,需根据患者体质与证型辨证选方,临床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风寒束表证 | 遇冷风、冷水后皮肤出现风团,色淡红或苍白,瘙痒剧烈,得热则减,恶风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黄芪、白术、防风)或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茯苓、川芎) |
阳虚外感证 | 反复发作,遇冷加重,遇热稍缓,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㿠白,手足不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 温阳固表、祛风散寒 |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麻黄、附子、细辛、黄芪、白术、防风)或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附子、肉桂、茯苓、泽泻) |
外治法可辅助缓解症状,常用中药外洗:取艾叶30g、桂枝20g、荆芥20g、防风20g、川芎15g、生姜15g,煎水取汁,待温度适宜后(约38-40℃)外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具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痒之效,对于局部风团明显者,可鲜生姜切片外擦,或用肉桂、吴茱萸等份研末,用蜂蜜调敷于患处,以温经通络、散寒止痒。
针灸治疗通过调和经络、平衡阴阳改善体质,体针常取风池(祛风散寒)、风门(调理肺卫)、肺俞(宣通肺气)、膈俞(活血化瘀)、足三里(健脾益气)、血海(养血祛风),实证用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并可配合艾灸(温和灸或隔姜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每穴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耳穴取肺、脾、肾、肾上腺、神门,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增强卫外功能。
调护方面,患者需注意避风寒,避免寒冷刺激(如冷水浴、空调直吹),冬季尤其注意保暖;饮食忌生冷(如冰饮、瓜果)、辛辣、鱼虾发物及醇酒,可适当食用生姜、羊肉、桂圆等温性食物以助阳散寒;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以增强体质,调和气血。
相关问答FAQs:
Q1:寒性荨麻疹患者冬季如何预防复发?
A1:冬季预防复发需做到“避寒、护阳、调饮食”,一是注意保暖,尤其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四肢),外出佩戴围巾、手套,避免冷风直接刺激;二是避免接触冷水,洗衣、洗澡时用温水;三是饮食可适当增加温补脾肾的食物,如生姜羊肉汤、桂圆红枣粥,忌生冷、辛辣;四是坚持适度运动(如快走、八段锦),提升阳气;五是情绪舒畅,避免焦虑紧张,以免耗伤气血。
Q2:中医治疗寒性荨麻疹一般多久见效?
A2:中医治疗寒性荨麻疹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体质差异及治疗方案合理性相关,轻症患者(偶发、症状轻微),经辨证内服中药配合外治,通常1-2周内瘙痒症状可缓解,风团减少;中重度患者(反复发作、遇冷即发)需1-2个月的系统治疗,包括内服中药、针灸及调护,多数患者可明显控制发作;部分阳虚体质患者需3个月以上以温阳固本为主的治疗,才能减少复发频率,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坚持服药,同时注意调护,避免诱因,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