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湿去燥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湿邪与燥邪是中医常见的致病因素,湿邪易阻滞气机,导致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燥邪则易伤津液,引发口干咽燥、皮肤干裂,合理使用去湿去燥的中草药,可有效调理身体失衡,以下从去湿与去燥两类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适用症状展开介绍,并通过表格对比常用药材,最后附相关注意事项与问答。

去湿去燥中草药

去湿中草药

去湿药多具甘淡或苦味,性偏平和或温燥,主要作用是促进水液代谢、消除体内湿邪,适用于湿困脾胃、水湿内停等证。

茯苓
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既能祛除体内湿邪,又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适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食少便溏,以及心脾两虚引起的心悸失眠,可配伍白术增强健脾祛湿之力,或配伍桂枝温阳化气。

薏苡仁
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性质平和,能补能利,适用于水肿、脚气、脾虚泄泻,以及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生用偏于利湿,炒用则长于健脾,薏苡仁煮粥食用,适合日常调理湿重体质。

苍术
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药性燥烈,善于燥脾祛湿,适用于湿阻中焦导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以及风寒湿痹、脚气肿痛,若阴虚有热、多汗者慎用,以免耗伤阴液。

陈皮
性味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既能燥湿,又能行气,使气行则湿化,适用于脾胃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以及湿痰、寒痰咳嗽,陈皮长期存放后药性更温和,日常泡水饮用可理气化湿。

去湿去燥中草药

去燥中草药

去燥药多具甘、凉或微寒之性,能滋养阴液、润燥生津,适用于燥邪伤津或阴虚津亏所致的干涩症状。

沙参
性味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既能滋养肺阴,又能清肺热,适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咽干喉痛,以及胃阴不足导致的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可根据症状选用。

麦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既能滋养肺胃之阴,又能清心除烦,适用于肺燥干咳、津伤口渴、心烦失眠,以及肠燥便秘,麦冬滋腻,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需慎用,可配伍砂仁等理气醒脾。

玉竹
性味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药性平和,不滋不腻,适用于肺胃阴伤导致的燥咳、烦热口渴、食欲不振,以及热病后期津伤虚热,玉竹煲汤或煮粥,可增强滋阴润燥效果,适合干燥季节调理。

百合
性味甘,微寒,归肺、心经,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既能润肺止咳,又能宁心安神,适用于肺燥咳嗽、劳嗽咯血,以及热病后余热未清导致的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百合可与银耳、莲子同煮,为经典的润燥安神食疗方。

去湿去燥中草药

常用去湿与去燥中草药对比表

类别 药材名称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适用症状
去湿 茯苓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去湿 薏苡仁 甘淡微寒,归脾肺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 水肿、脚气、脾虚泄泻、风湿痹痛
去湿 苍术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风湿痹痛、夜盲症
去湿 陈皮 辛苦温,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湿痰咳嗽
去燥 沙参 甘微寒,归肺胃经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肺热燥咳、津伤口渴、阴虚劳嗽
去燥 麦冬 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肺燥干咳、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去燥 玉竹 甘微寒,归肺胃经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燥咳烦热、热病伤阴、食欲不振
去燥 百合 甘微寒,归心肺经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肺燥咳嗽、虚烦惊悸、失眠多梦

注意事项

  1. 辨证用药:湿邪有寒湿、湿热之分,燥邪有温燥、凉燥之别,需根据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药材,如寒湿湿宜用苍术、厚朴等温燥药,湿热湿宜用茯苓、泽泻等甘淡药,温燥宜用沙参、麦冬等凉润药,凉燥宜用杏仁、苏叶等辛温润燥药。
  2. 避免过量:去湿药久用易耗伤阴液,去燥药滋腻易碍脾胃,需中病即止,或配伍健脾、理气之品,如去湿药配伍白术健脾,去燥药配伍陈皮理气。
  3. 特殊人群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慢性病患者用药前需咨询医生,避免因药不对症影响健康。

相关问答FAQs

问:去湿和去燥的中草药可以一起使用吗?
答: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患者同时存在湿盛和津伤(如脾虚湿盛兼有燥咳),可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配伍少量养阴润燥药,如茯苓配麦冬,既祛湿又不伤津,但若湿邪未除而津液大亏,应先祛湿后润燥,以免闭门留寇;若燥邪为主而湿浊轻微,则应以润燥为主,少佐祛湿药,避免滋腻助湿。

问:哪些人不适合用去湿或去燥的中草药?
答:去湿药中,苍术、厚朴等温燥药适用于寒湿证,阴虚火旺(如五心烦热、盗汗)者慎用;薏苡仁、泽泻等甘淡药性质偏凉,脾胃虚寒(如腹痛、便溏)者需配伍温中健脾药,去燥药中,沙参、麦冬等滋腻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如舌苔厚腻、腹胀)者慎用,以免加重湿浊;外感未清(如发热、咳嗽有痰)时,不宜过早使用润燥药,以免留邪。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天麻杜仲元胡
« 上一篇 09-11
中草药沙棘的作用与功效具体有哪些?
下一篇 » 09-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